正文 第31章 更巧妙地說服,更藝術地批評 (3)(1 / 3)

其次,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要直率地說“你錯了”,或者“你這樣太不應該了”之類的話,而要“反話曲說”。具體有以下三種方式:

①改否定成為疑問式。“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是批評者常用的句式。“你這樣做對嗎?”這是經過改動的疑問句式。很顯然,否定句式消極作用大,而疑問句式則容易促使對方自我反省。

②把批評者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我認為你不對”,這是第一人稱;“大家都認為你不對”,這是第三人稱。這一改動,緩和了批評者和對方的直接衝突,但被批評者的壓力卻反而增大了,他不能不考慮“大家”的看法。

③改批評為自我批評。以同樣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等於是現身說法。講的雖然是一樣的事,一樣的道理,言語即使激烈一些,但換一種方式對方聽起來就不會感到刺耳。

另外,進行勸說性批評時,還要注意寧肯就事論事,也不要攻擊對方的人格。

>>>用間接的方式委婉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一句古話說:“不看你說的什麼,隻看你怎麼說的。”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效果。卡耐基說,與人交流時,不要以為內心真誠便可以不拘言語,我們還要學會委婉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句話到底應該怎麼說,其實很簡單,你隻要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想想。

人際交往中的真誠不等於雙方直接簡單、毫無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們本著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於對方的東西係上美麗的紅絲帶送給對方。

1940年,處於前線的英國已經無錢從美國“現購自運”軍用物資,一些美國人便想放棄援英,看不到唇亡齒寒的嚴重性。羅斯福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傳《租借法》以說服他們,為國會通過此法成功地造設了輿論氛圍。我們佩服他的政治遠見和麵臨重重障礙也要堅持正確主張而說真話的堅定品格,也不得不歎服他高超的說話技巧。羅斯福並未直接指責這些人目光短淺(這樣隻能觸犯眾怒而適得其反),而是妙語連珠以理服人。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淺出,通情達理,輕鬆自如,貼近人心,使人不得不服:

“假如我的鄰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澆花園的水龍帶,要是給鄰居拿去接上水龍頭,我就可能幫他把火滅掉,以免火勢蔓延到我家裏。這時,我怎麼辦呢?我總不能在救火之前對他說:‘朋友,這條管子我花了15美元,你要照價付錢。’這時候鄰居剛好沒錢,那麼我該怎麼辦呢?我應當不要他15美元錢,我要他在滅火之後還我水龍帶。要是火滅了,水龍帶還好好的,那他就會連聲道謝,原物奉還。假如他把水龍帶弄壞了,他答應照賠不誤的話,現在我拿回來的是一條仍可用的澆花園的水管,那我也不吃虧。”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曾說過:“如果你想握緊了拳頭來見我,我可以明白無誤地告訴你,我的拳頭比你握得更緊。但如果你想對我說:‘我想和你坐下來談一談,如果我們的意見相左,我們可以共同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這樣一來,我們都會感到我們之間的觀點是非常接近的,即使是針對那些不同的見解,隻要我們帶著誠意耐心地討論,相信我們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途徑。”

18世紀70年代初,北美13個殖民地的代表齊聚一堂,協商脫離英國而獨立的大事,並推舉富蘭克林、傑弗遜和亞當斯等人負責起草一個文件。於是,執筆的具體工作,就曆史性地落到了才華橫溢的傑弗遜頭上。

他年輕氣盛,又文才過人,平素最不喜歡別人對他寫的東西品頭論足。他起草好《宣言》後,就把草案交給一個委員會審查通過。自己坐在會議室外,等待著回音。過了很久,也沒聽到結果,他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幾次站起來又坐下去;老成持重的富蘭克林就坐在他的旁邊,唯恐這樣下去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於是拍拍傑弗遜的肩,給他講了一位年輕朋友的故事。

他說:有一位年輕朋友是個帽店學徒,三年學徒期滿後,決定自己辦一個帽店。他覺得,有一個醒目的招牌非常有必要,於是自己設計了一個,上寫:“約翰·湯普森帽店,製作和現金出售各式禮帽。”同時還畫了一頂帽子附在下麵。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樣拿給各位朋友看,請大家“提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