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加立浦民意測驗(1 / 3)

何應欽在廣州周轉不靈,無法支持,不得不掛冠求去,以免下不了台。李宗仁一方麵“準予所請”,一方麵招待立法委員,報告將提名居正為行政院院長,此言一出,舉座愕然,因為居正此人無論如何沒法在這當兒有所成就,況且蔣介石和居正矛盾很深,民國2年,孫中山先生派居正出任山東討袁民軍總司令,蔣介石曾想到居正的司令部謀個參謀長當當,被居正所拒絕,蔣便懷恨在心。到了民國18、19年,全國掀起反蔣高潮,居正曾因發表過一些反蔣言論而一度遭蔣介石軟禁於上海,而李宗仁的語氣更為親蔣者所反感。李宗仁道:“今日之下,出任行政院院長的同誌一定要有一樣法寶:對付悍將!居先生有對付悍將的能力,所以兄弟願意提名!”當下有人不服,問“誰是悍將?”“是不是指正在前線死頂苦撐的高級將領?”“是不是指湯恩伯?”居正的任命於是遭立法院否決。蔣介石對廣州李宗仁的影響如何,由此也可見一斑了。接著李宗仁在忙成一團,東商西量之餘,決定再提名閻錫山為行政院院長,因為閻錫山已變成光棍,同時蔣介石在利用日本兵這著棋的計劃上還得用閻錫山,特別是這個泄了氣的山西土皇帝對蔣還肯低頭,於是立法委員們也就奉命舉手通過了。

“姓李的這小子!”蔣介石憤然對兒子說:“你看看,你看看,敬之辭職獲準之前,姓李的派於右任、閻錫山、吳鐵城、陳立夫、朱家驊來看我,還帶來了他的一封親筆信,信上說的這麼客氣,娘希匹原來他真的死不瞑目哩!”

蔣經國打開文件一看,隻見李宗仁的信上寫道:

“介公賜鑒:杭州聆訓,感奮至深。仁以德薄能鮮,主政四月,無補時艱,有負期許,彌深慚恧。乃承勖勉有加,中樞各同誌複紛相督促,際茲黨國危急存亡之秋,何敢自逸?惟有誓竭駑鈍,共圖匡濟。一息尚存,義無返顧。今後局勢,逆料必益趨艱難,但在鈞座德威感召之下,吾人果能精誠團結,以奮鬥犧牲之精神,並力共赴,仁固敢堅信必能轉危為安,卒獲最後之勝利。此間同誌均亟盼鈞座蒞穗主持,仁也深望能朝夕有所秉承。如一時不克前來,即懇賜一時間,使仁得親趨承訓……”

“這個家夥!”蔣經國道:“還是這一套。”

“不對。”做父親的說道:“他自以為背後有美國人撐腰,他以為美國國務院對我如此冷漠,今後我們這個攤子非他出來不可了!”他冷笑:“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麵孔!”停了片刻,蔣介石低聲道:“經國,今日之下,光靠我們苦撐,吃力得多,如果能夠把朝鮮、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成立一個東亞反共同盟,情形或許不同吧?這是夫人昨天信上說的,是美國國務院中一位朋友建議的,你說可好?”

美國國務院中固然有人替蔣介石著急,也有人在為李宗仁高興。中國大陸天翻地覆之時,美國國務院也三三兩兩,鬧了個滿天星鬥:中國問題“嚴重”,蔣介石是唱不下這台戲了。正當蔣家父子在草山研究國務院“朋友”的建議時,太平洋彼岸的國務院專家們也在研究美國對蔣李二人,究竟該怎樣對付?

有人說,如今宋美齡正在美國,不妨請她詳細報告一番,再予定奪。這個建議立刻遭到否決,於是專家們紛紛發表意見。有人說:“我反對支持李宗仁,因為李宗仁的頭腦還是北洋軍閥的頭腦,不合今天潮流。我們支持蔣已經失敗,再支持一個還不如蔣介石的人,我認為是失策。這番話引起了另一批”中國問題專家“的不滿,認為司徒雷登在中國幾十年,最後在李宗仁身上用功夫,說明李某尚有可為。反對擁李的專家道:李宗仁到現在為止,還以為隻要憑藉槍杆,便可以縱橫天下,一點不注意政治資本,長期陷於孤立,這毛病今天補救已經來不及。想當年1927年後,李宗仁不是沒有好機會,但蔣介石往往能夠卷土重來,李宗仁在武漢之役不但一敗塗地,而且連他廣西老家也四分五裂,陳濟棠攻入梧州區、桂平區;何健攻入桂林區,龍雲攻入百色區,南寧被圍困,李宗仁隻有邕、柳兩孤城,不但省外十幾萬部隊全部垮台,連駐在省裏的呂煥炎師都叛變了。李宗仁當時朝不保夕,連他的副首領黃紹竑都告動搖,投降老蔣了。如果不是因為蔣介石把胡漢民監禁,促成了胡派古應芬等人與孫派、汪派、以及與胡派互相倚靠的陳濟棠聯合反抗,並要在廣州開府,那麼李宗仁的桂係也就永遠起不來了。”那專家說到這裏,補充道:今天的中國情形大不相同,李宗仁更沒有辦法可以收拾蔣介石的殘局,所以我不同意支李倒蔣,換一個人倒蔣倒還可考慮。

另一名專家發言道:“今天,李宗仁在廣州同蔣展開最後一個回合的角力,我覺得還可以利用利用。我的意見是:在1931年時,經過‘非常會議’這出戲,使李宗仁有了個完整的地盤,征兵征糧,十分方便,成為西南反蔣陣營的一根支柱,並且在廣西統治十幾年之久,所以我以為李宗仁還有他的一套。何況今天的中國問題如火燃眉,我們既要反共,又要逐蔣,恐怕隻有李宗仁最有資格。”

“我表示不同意見,”原先反對李宗仁的專家慢吞吞起立,說出一番話來……

與此同時,李宗仁也在廣州研討戰略,對付老蔣。十幾年的廣西皇帝固然說明了“對蔣作戰”的勝利,但不能說已經擊垮了蔣介石。當時國民黨內汪、胡、孫三派聯合反蔣,促使蔣介石不能不采取以退為進的做法。當時的情形是:除CC及黃埔外,凡國民黨黨員幾乎都與汪、胡、孫三派有關係,遂使老蔣孤立。同時廣東軍人一致反蔣,進駐京滬的十九路軍與“非常會議”中人也早有協商,李宗仁在這一鬥爭中隻是個配角。

而陳濟棠的近視更非老蔣對手,蔣下野後陳以為從此天下太平,他的實力足以把那些元老書生嚇壞,這使汪精衛十分難堪,憤然說:我汪某人與其做小軍閥的工具,不如做大軍閥的工具;加以張發奎又與桂係將領發生磨擦,便出現了“大世界會議”。在蔣介石而言,他仍掌握著中央軍隊。宋子文捏住了金融命脈,“非常會議”並未損傷他絲毫實力,下野隻是以退為進,算定了任何人上台都沒辦法,終有一天國民黨中的反蔣者會請他回來,事實也真的如此。

1949年的國民黨情況,要不要蔣介石回來呢?李宗仁當然不會讚成,美國人也一樣。李宗仁檢討往事:蔣介石經過二次下野經驗,駕馭黨內派係的本事更高明了,各派人物大都醉心功名利祿,老蔣卻有的是金錢與權勢,要他們怎能不向老蔣低頭?於是以李宗仁、陳濟棠為主力的西南政治分會便一蹶不振,鄧澤如、胡漢民相繼去世;鄒魯、林西陔也倒向老蔣,1936年的“六·一”最後軍事反蔣便告結束,餘漢謀來了個倒戈相向,陳濟棠倉皇出走。

陳濟堂垮台,李宗仁、白崇禧縮回廣西之後,局麵已變,隻希望有個辦法維持麵子罷了。雙方刁鬥森嚴之際,白崇禧就對他的心腹潘宜之說過:“真奇怪,我們這種人材蔣介石不用,他要用什麼人呢?”這說明了桂係反蔣完全為了不為蔣所用而已,十分簡單也十分空虛,因此當桂係無法支持,蔣介石僅僅“允許李、白仍任廣西綏靖公署正副主任”這個條件時,桂係便結束了這場“六·一”反蔣運動。潘宜之在那當兒說過:反蔣路線有二,其一是諸葛亮路線,始終與曹魏對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二是司馬懿路線,在魏做官,待機篡魏,後者無疑是適合桂係本意的,而且諸葛亮路線到死還是失敗,兆頭不好,於是桂係便采取了司馬懿路線,利用“七·七”機會,忙赴南京出任副總參謀長,或飛徐州出任司令長官,“待機篡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