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心”認識健康(1 / 3)

第一節心理健康的標準

1.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心理健康需要具有哪些標準

人人都希望幸福,但幸福包含有許多種,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健康。因為健康總是與家庭的幸福、學業的成功和社會的發展聯係在一起的。沒有了健康,就算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是枉然。

如今,社會發展疾步如飛,許多人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壓力過大,麵對競爭激烈、交往中的各類事件、瑣碎的生活問題,對生活、對工作都失去了信心,心情鬱悶難受,造成了現代人的心理壓力的增加及心態的不平衡,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及家庭問題。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那麼,健康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在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其憲章中就提到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於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沒有疾病或虛弱狀態。”這一概念不僅涉及人的生理問題,而且還包含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兩個方麵,也就是說,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發揮心理對機體和環境因素的調節功能,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效能狀態和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

其中,心理健康被當作健康的一項重要內容提了出來,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樣重要。所謂心理健康,其實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當事人能夠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並能發揮本身的能力和潛力。

良好的心態能促進人體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健康長壽。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精神、情緒和意識方麵的良好狀態,包括智力發育正常、情緒穩定樂觀、意誌堅強、行為規範協調、精力充沛、應變能力較強、能適應環境、樂於承擔責任、人際關係協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一致、能麵向未來等方麵。

1.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我們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幹、體貼入微;我們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我們也可能正在遭遇挫折和磨難……但是,我們隻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才有改變的可能性。隻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兒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3.理解自我,悅納自我

有一個人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們隻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4.能適當地表達情緒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誌。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分,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5.心理行為要符合年齡與性別特征

人的心理行為表現是與人的不同階段的生理發展相對應的,不同的年齡階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和性別特征,這意味著心理發育有問題。

6.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印度有句諺語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人格,人格決定命運。我們的性格和命運正是由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行動自我雕塑而成。

7.承擔責任,樂於工作

除了繈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兒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擔,在工作中獲得謀生的手段並得到承認和樂趣。所以,失業給成人的打擊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是心理上的,它會使人喪失價值感,帶來心理危機。

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說:“勞動一日,方得一夜安寢;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而逃避責任、逃避工作隻能使人感到煩躁和悔恨。

第二節是什麼阻礙了你的心理健康

1.什麼是心理缺陷

2.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及原因

3.變態心理的症狀

4.心理疾病的表現症狀

5.心理疾病的自我調節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一般是因為現實生活、工作壓力、處事失誤等因素導致的內心衝突。情況嚴重的會短暫失去理性控製,並對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有一定影響。但通常情況下,這種不良情緒反應在理智控製之下,還可以基本維持正常生活、學習、社會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社會功能卻並未受到嚴重破壞。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表現在三個方麵:即心理缺陷、變態心理和心理疾病。

所謂的心理缺陷,是指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調節和適應等能力,心理特點明顯偏離心理健康標準,但尚未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後果是社會適應不良。最常見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1)無力性格:精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乏,常述說軀體不適,有疑病傾向,情緒常處於不愉快狀態,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這種人對精神壓力和身心矛盾易產生心理過敏反應,由此可誘發心理疾病。

(2)不適應性格:主要表現為社會適應不良。這種人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能力很差,判斷和辨別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容易發生不良行為。

(3)偏執性格:性格固執,敏感多疑,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考慮問題常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有責備他人的傾向。這種心理如果不注意糾正,可能發展為偏執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內向,孤獨怕羞,情感冷漠,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係很差,喜歡獨自活動。此種心理可能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症。

(5)爆發性格:平時性格黏滯,不靈活,遇到微小的刺激也會引起爆發性憤怒或激情。

(6)強迫性格:強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軀體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這種心理可能發展成為強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