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解放獲新生
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接管防務,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的解放不僅開創了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新紀元,而且成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基本勝利的重要標誌,是震動中外的偉大曆史事件,具有深遠而又重大的意義。
1948年底,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取得節節勝利,平津麵臨解放。中共中央為了保全北平這座聞名於世的文化古都和全市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在大兵壓境必然勝利的形勢下,由北平地下黨從內部配合,敦促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將軍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八項和平主張,以求用和平鬥爭的方式來解放北平。按照華北局城工部的緊急部署,中共北平地下黨成立了統一的迎接北平解放指揮部,統一部署配合軍事進攻解放北平的任務。
北平地下黨在黨中央的指揮下,立刻在全市學生、工人、店員、公職人員、上層人物中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造成政治聲勢;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大規模的護廠、護校鬥爭;多方麵、多渠道開展統戰工作,團結爭取教授、學者和專家留在北平,為建設新北京做貢獻,同時打入敵人內部,策動傅作義起義。
北平和平解放的正式談判,從1948年12月中旬到翌年1月中旬,先後進行了3次。1949年1月19日,雙方代表在城內華北“總部”聯誼處經最後磋商後,正式在《北平和平解放協議》上簽字。一個多月後,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傅作義將軍,稱傅將軍立了大功。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北平,全市人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傾城出動,人如潮湧。2月20日,全市20餘萬群眾集會,熱烈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市長葉劍英在大會上鄭重宣布:“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建設人民的北平開始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馳名中外的千年古都完整地保存下來,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免受損失,勝利結束了平津戰役。
北平的和平解放,創造了著名的“北平方式”,成為後來解放湖南、四川、雲南、新疆的範例。
北平的和平解放,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揮解放全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定都,提供了最理想的基地。
天安門上獻喜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北京市在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使生產資料私有製轉變為公有製,在全國率先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曆史性變革。
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北京郊區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2年春到1956年春,大體經曆了試辦、推廣和形成高潮三個階段。至1956年1月上旬,北京郊區入社農戶已達到99.1%。
北京引導個體手工業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從北京解放初就開始進行了。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試辦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對日益衰落的手工業給予扶持和發展,搶救瀕臨失傳的優秀技藝,安排城市失業、閑散人員。1953年後,手工業合作化迅速發展,由試辦、推廣、整頓、鞏固到1956年合作化高潮,全市手工業者走上了集體化道路。至1956年初,經過登記、批準,全市共約90000人入社,占全市手工業總人數的95%。隨後經過擴社、建社,全市手工業合作社達795家,至此,北京市完成了手工業合作化的任務。
北京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曆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單個企業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係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召開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大會,宣布35個工業行業的3990戶廠家和42個商業行業的13973戶坐商被批準實行公私合營,至此,北京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曆史任務宣告完成。
1956年1月15日,北京市郊區高級農業合作社的社員,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公私合營工商業的工人、資本家,國營企業的職工,以及黨、政、軍、民、學各界群眾共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首都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其他領導人,中央黨政軍機關、人民團體、民主黨派和北京市負責人,出席了這個大會。在天安門主席台上,毛澤東主席接受了公私合營工業職工代表、公私合營商業店員代表、農民代表、手工業者代表和工商界代表的喜報。北京市市長彭真在講話中宣布:“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天開始,北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邁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