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俠列傳(3 / 3)

【注釋】

[1]徙:遷移。[2]訾:通“資”,錢財。[3]衛將軍:指衛青。[4]權:權力。[5]舉:檢舉。[6]交歡:結為好友。[7]已:不久。[8]闕下:宮闕之下。[9]亡:逃跑。[10]籍少公:人名,姓籍,名少公。[11]冒:假稱姓名。[12]因:順便。[13]跡:追蹤而來。[14]口絕:滅口。[15]窮治:深究其事,追問到底。[16]當:判處。[17]族:滅族。

【譯文】

等到朝廷把富家豪紳遷徙到茂陵之地的時候,郭解家中貧窮,不夠資財遷徙的等級,但是遷徙名單中有他的名字,縣吏擔心不能隱瞞,所以不敢不讓他遷徙。衛將軍替他在皇帝麵前說:“郭解家裏貧窮,不用遷徙。”皇上說:“一介布衣竟然能讓將軍為他說話,足見他家中並不貧窮。”所以郭解也被遷徙走了。鄉裏的諸公為他送行時贈送的錢財多達一千多萬。軹縣楊季主的兒子在縣裏做掾屬,郭解被遷徙就是由他提的名。郭解的侄子斬掉了楊掾屬的腦袋。從此楊家和郭家便結了仇。

郭解一入關,關中的賢豪之士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聽到他的名聲,爭相與郭解交好。郭解身材短小,從不喝酒,出門沒有跟隨的車馬。不久又有人殺死了楊季主。楊家於是向皇帝上書,有人又把告發郭解的人殺死在京城皇宮前的闕下。武帝聽了之後,下令官吏逮捕郭解。郭解逃亡,並把自己的母親和親屬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了臨晉。臨晉的籍少公素來不認識郭解,郭解就冒充別人,求他放自己出關。籍少公放走了郭解,郭解轉而去了太原,他隻要到某個地方就把名字告訴招待他的主人家。朝廷追捕郭解,追查到籍少公那裏。少公被逼得自殺,追查的線索斷掉了。過了很長時間,才抓住了郭解。徹底追查他所犯的罪行,發現他殺人那些事,都是發生在大赦之前。軹縣有個儒生陪同朝廷派來的使者一起坐著,他聽到郭解的門客誇讚郭解,便說:“郭解這個人專用奸詐幹壞事觸犯國法,怎麼能算得上賢明呢!”郭解的門客一聽,立刻殺死了儒生,割掉他的舌頭。

關中賢豪之士爭相與郭解交好

審訊的官吏以此事責問郭解,郭解的確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害儒生的人也終究沒能追查到,沒有人知道是誰。官吏奏請皇帝判郭解無罪。禦史大夫公孫弘在皇帝麵前議論說:“郭解一介布衣卻以俠義自任,行使權勢,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雖然自己不知道,但他的罪過比親自殺人還要嚴重。應當判他大逆不道之罪。”便將郭解滿門滅族。

【原文】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1]。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2],惜哉!

【注釋】

[1]不足采:不值得采取。[2]於戲:通“嗚呼”,表感歎。

【譯文】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相貌不如中等人才,語言也沒有可取之處。但是天下的人們,不管是賢才還是不肖之輩,不管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遊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抬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可用榮耀的名聲作為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