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的過程是精神“互補”的過程。當別人有了過失,若能予以正視,並以適當的方法給予批評和幫助,便可避免大錯;當自己有了過失,也不必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同樣也應該寬容和接納自己,並努力從中吸取教訓,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本名重耳,未登基之前,由於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殺,隻好到處流浪。有一天,他和隨從經過一片土地,因為糧食已用完,他們便向田中的農夫討些糧食,可那農夫卻捧了一捧土給他們。
對農夫的戲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農夫。他的隨從狐偃馬上阻止了他,對他說:“主君,這泥土代表大地,這正表示你即將要稱王了,是一個吉兆啊!”重耳一聽,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氣,還恭敬地將泥土收好。
狐偃身懷寬容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場難堪,這是胸懷大誌的表現。如果重耳當時盛怒之下打了農夫,甚至於殺了人,反而暴露了他們的行蹤。狐偃的一句忠言,既寬容了農夫,又化解了屈辱,成就了大事。
公共汽車上,一位女士無意間踩疼了一位男士的腳,便趕緊紅著臉道歉說:“對不起,踩著您了。”不料男士笑了笑:“不,不,應該由我來說對不起,我的腳長得也太不苗條了。”哄的一聲,車廂裏立刻響起了一片笑聲,顯然,這是對優雅風趣的男士的讚美。而且,身臨其境的人們也不會懷疑,這美麗的寬容將會給女士留下一個永遠難忘的美好印象。
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整潔的鋪著木板的商店裏,手中的奶油蛋糕弄髒了商店的地板,便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卻說:“真對不起,我代表我們的地板向您致歉,它太喜歡吃您的蛋糕了!”於是女士笑了。
是的,這就是寬容——它甜美、溫馨、親切、明亮,猶如陽光。
古時有一位官員,家裏珍藏著一對稀世玉杯。這對玉杯晶瑩剔透,無瑕無疵,沒有一絲雜色。官員將它們視為傳家之寶,異常珍愛,輕易不肯示人,隻在重要聚會時才拿出來,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玉杯放在上麵使用。
有一次,官員宴請一些下級同僚。喝到酒酣耳熱之際,大家的舉止不免變得粗獷起來。一位同僚在勸酒時,失手將玉杯碰落在地,這對“寶貝”頓時化作滿地碎片。在座的人都驚呆了,那個冒失鬼更是嚇得跪在地上,請求治罪。
這位官員神色不動,毫無惋惜之意,好像剛才摔碎的不過是一隻原本想要扔掉的破飯碗。他笑著對賓客們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定數,該有時它就來了,該失去時,誰也保不住。你偶然失手,又不是故意的,有什麼罪呢?”
事後,朝中上下無不稱道這位官員氣度不凡,有宰相之量。後來,他果然成為宰相。他就是與範仲淹齊名的北宋名相韓琦。
如果我們還沒有能做到完全寬恕別人的時候,不妨先做一種思維,這種思維能夠幫助我們擁有寬容心。
首先,閉上你的雙眼,然後想想:那個最令人難以寬恕的人你想把他怎樣?要怎樣才會使你寬恕他?你是不是要他受苦,才能寬恕他?如果是,你可以想象他正在受苦,受種種的苦;想象完了以後,你不禁會對他產生憐憫心,會寬宏大量地饒恕他,不再想報複。
做這種思維,隻能偶然一次,不可以每天都做。你做完這種思維以後,就應該從此寬恕這個人,永遠消除報複心。然後你可以在心中反複告訴自己,你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你不會為了小人與小事生氣。重複這樣多念幾遍,一直念到你心無掛礙,氣定神閑。
智慧點撥
寬容是智者的大度、強者的涵養。寬容並不意味著怯懦,也不意味著無能,而是胸懷高遠的表現,是人生的一種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