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之氣多因自認為遭遇不公而生。生怨氣的對象多是自己的上級或其他有權勢者。常生怨氣是半點益處也沒有的。許多人為了形象,不方便在外人麵前發泄氣憤,隻能帶著一肚子的怨氣回家爆發,使家人成了受氣包,受害最深。
靠生怨氣發牢騷,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由於心中裝滿怨氣,今天怪這個,明天怨那個,讓這種消極情緒常困擾著自己,這是在破壞自身的心理平衡,渙散自己的意誌和進取心,進而還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降低或紊亂。仔細觀察一下周圍,不難發現,那些牢騷滿腹、怪話連篇、怨氣衝天的人,幾乎都與事業成功無緣。所以,滿腹怨氣的人是很難做到寬容的。
沒有人喜歡一個整天牢騷滿腹的人,而處處與人積怨的人更加令人可怕。然而,也沒有人天生喜歡積怨,積怨心理隻不過是一種心態的影響所致,隻要調整好了心態,怨氣就會自行解除。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天生伶牙俐齒,喜歡譏諷同時代的社會名流。有一天,他和一位朋友閑聊時,卻十分難得地將一位試圖與他一較長短的同輩作家大大地讚揚一番。他的朋友聽完之後,十分不以為然地說:“難得你這麼慷慨大方地稱讚這位作家,可是他卻經常在背後說你壞話,還到處對別人說你是個不學無術的騙子、陰狠歹毒的偽君子。”伏爾泰聽完,不以為然地笑著說:“其實這沒什麼,你知道,我們兩個人一向都喜歡說反話!”
後來,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而被關進巴士底監獄,時間長達11個月之久。在獄中吃盡苦頭的伏爾泰出獄後,深知攝政王冒犯不得,否則以後還會遭殃,於是專程前去請求他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攝政王深知伏爾泰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也急於籠絡他,因此,兩人見麵之後,彼此說了許多感激、抱歉之類的客套話。最後,伏爾泰向奧爾良公爵表達謝意,幽默地說:“陛下,您真是樂於助人,解決了我長達11個月的食宿問題。不過,從今以後,您就不必再為了這些瑣事替我操心了。”奧爾良公爵聽了之後哈哈大笑,從此再也沒找過伏爾泰的麻煩。
英國作家哈茲裏特曾經說道:“在所有情況下,凡是我們對某種事物表示出極大蔑視的時候,那正清楚地說明了,我們是感到與它們處在十分接近的地位上。”因此,麵對我們討厭的人,隻需消遣幾句就行了,不必在言語上或行為上和他們進行無謂的爭鬥。
給時常積怨的人灌輸一個寬容的心境,或者用寬容的心對待之,是打開積怨者心路、使之平心靜氣的良好途徑。
她和姐姐從小就打打鬧鬧,常常看姐姐不順眼,相互抓對方的頭發泄恨;平常吃飯擺碗筷,也隻給姐姐一支筷子。有一次,她擺筷子的時候又給姐姐隻擺了一支筷子,不料被父親看見了,結果被父親打得手臂浮腫。此後,她與姐姐之間的怨氣更深了,冷諷熱戰,不時地想方設法出氣。而她的姐姐也漸漸地無法容忍她的野蠻,給予回擊。
但是,每次妹妹在姐姐麵前給自己“報了仇”之後,她的心裏卻十分難受,常常獨自一人躲在屋後淚流滿麵。她對自己說:“我想愛姐姐,可是我做不到!”有一次,她欺負完姐姐又偷偷地躲在一邊獨自懺悔,卻聽到一個聲音說:“隻要你願意放下心裏的怨氣,就能愛上你的姐姐!”
她十分驚訝,決定試一試。有一次,姐姐嘲諷她,她又想大罵還嘴,這時耳邊響起了那個聲音:“隻要你願意放下心裏的怨氣,就能愛上你的姐姐!”她的嘴巴及時地刹住車,她選擇了忍耐,選擇了放下怨氣,並且做到“罵不還口、打不還手”。
由於她的忍耐,引起姐姐的好奇。久而久之,姐姐也不再挑釁。一天,姐姐突然拿著心愛的郵票說要送給喜好集郵的她。女孩奇怪地問:“你怎麼突然對我這麼好?”姐姐對她說:“是你自己先改變的啊!”
在同樣或相似的外界刺激下,為什麼有人很少生怨氣而有人卻怨氣十足呢?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和情感的發生不僅取決於環境刺激,而且也取決於人的認識水平,這兩者同樣重要。
如果別人的言行觸犯了你,你首先要看一看對方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假如是無意的,則應該“不知者不怪”。假如是有意的,則要分析其言行是對還是錯。對者,應該欣然領教;錯者,可以采取恰當的方法回敬。凡事沒有必要生氣,否則便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所以,當你和朋友之間有了芥蒂,由朋友翻臉成了冤家時,這種關係該如何處理?是隨時準備火力進攻,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正確的方式是保持風度,選擇寬容。
智慧點撥
如果我們內心充滿了怨憤,不懂得寬容,那麼我們就會陷在痛苦的深淵裏難以自拔。而學會寬恕、拋棄怨憤之心,就會使我們卸下內心沉重的負擔,從而感受一種難以置信的自由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