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意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可視作待人處事的基本修養,如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說:“這樣做顯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你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每天早上發現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以示自責和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這樣可以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成就雙方寬廣而又仁愛的胸懷。小至日常生活的處理,又何嚐不是這樣?
明於責人,昧於責己,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如果你屬於長舌婦(男),你長著的那一張嘴,好像天生就是專門用於指責和議論別人的。今天說張三這樣不行,明天道李四那樣不好。一會兒對著張三說李四沒能力,一會兒對著李四說張三水平差,要麼就說王五昨天又打了老婆,你和別人談話,差不多每次都貫穿一個共同的主題:指責別人,吹噓自己。看人豆腐渣,看己一枝花。人家如果沒有耐著性子聽你暢敘,或中途打斷了你,或表示出不喜歡聽你這一套,你轉眼就到別處講他的壞話。
你與三兩個長舌婦(男)在一起時,時常也就隻有這樣的話題,除此之外,你們就談不到一塊兒去了,凝聚力就不存在了。你往往開會討論時發不出言來,隻有在指責別人,議論別人時才談鋒甚健、喙長三尺。你的口才,你的機智和幽默似乎隻有在諷刺、嘲笑或挖苦別人時才能表現出來。你要警惕,有了這樣的缺陷,你將成為眾矢之的!你指責所有人,你隻長於指責別人,那麼所有的人都會反過來指責你。比如,你對著張三指責李四,對著李四指責張三,必然有一天張三和李四會聯合起來指責你。你除了指責人這一無益有害的“長處”之外,將變得一無所能。
如果你好搬弄是非,背著人或當著麵動輒斥人,那麼,你將引發周圍的不團結現象。你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時間都將消耗在極其無聊的人事糾紛之中,你將為這些無盡止的人事糾紛而煩惱,你哪裏還有精力和心思幹事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