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際交往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幾乎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接納和喜歡另外一個人;被別人接納和喜歡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也要喜歡、承認和支持別人。一般地,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才會喜歡他們;願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才願意接近他們;疏遠、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疏遠、厭惡他們。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傾向,都要求人際關係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適當性,並力圖根據這種適當性、合理性解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在這種本能傾向的作用下,當他人作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回答,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作出相應友好姿態。
1.遵循人際交往的交互原則。
盡管人際關係紛繁複雜,每個人的交往動機、要求和期望差別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則可言。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因此,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必須首先遵循交互原則。
2.生命因不同而精彩,學會容納別人。
特別是容納那些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不要苛求於人,要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人。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生機盎然,不是因為彼此一致,而恰恰是因為相互不同。寬容會顯示你的氣度,也會為你贏得朋友。
3.努力發現別人的優點。
每個人都有缺點,也同樣都具有優點,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就是要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隻看別人的缺點,難免覺得討厭,而多關注一下他們的優點,你才會發現,他們是多麼值得交往。關注別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優點,是克服自己的缺點,不斷發展壯大、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普通人,能發現別人的優點,會使你有一個好人緣;作為領導,能發現下屬的優點,將會極大地鼓舞士氣,贏得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