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家族政治(4)(1 / 3)

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室家庭隻有一個首領 ,那就是皇帝。皇帝是同輩男子中唯一一個住在宮裏的成年人。新皇帝登基以後 ,他的已婚兄弟都要遷出皇宮 (未婚兄弟不被當做成年人)。試舉一例:1821年道光皇帝登基後收到一份奏折 ,內務府大臣在奏折中建議賞給旻寧的兄弟綿愷 (惇親王 ,1795—1839)和綿忻 (睿親王,1805—1828)府邸 ,讓他們搬出阿哥所 ———他們和家人住在那裏。大臣說 ,讓兩位親王長期居於皇帝寢宮附近 ,殊與國家體製不合。

清朝皇帝還在熱河和北京西北郊的禦園中為皇子提供居所。康熙皇帝及其繼任者在暢春園、圓明園和避暑山莊裏給已婚皇子分配了住處 ,讓他們能夠隨他遷居。檔案和史料表明 ,皇孫及妻子、特別親近的兄弟的養女以及關係更遠一些的堂兄弟也住在皇宮。①因而 ,皇子可以朝夕相處 ,還能與父親親密接觸。共同居住不但能培養親情 ,還能使皇帝掌握兒子的活動情況 ,評估他們的個性、才能和道德品質。

禮儀參加者

宗室王公也被委以宮廷職任 ,像大臣一樣六天一輪班。皇帝在宮中時 ,他們天天陪伴皇帝左右。當皇帝出巡或到社稷壇祭祀時,他們伴駕隨行。這些職任都要嚴肅對待 ,免於當班的例子極少見。有這樣一個例子 :1801年9月9日,嘉慶皇帝的兄弟永璿、永瑆和侄子綿恩沒有出席奉先殿每月舉行一次的祭祖儀式 ,因為他們 “太忙 ”了———他們在忙著清算和珅。

皇子也被委任為社稷壇的巡視員。宗室王公要輪流看守 2處皇陵 ,在3年當班期內居住於皇陵所在地。在盛京當班的王公有 6人,負責祭祀該處的 3座祖先陵墓。在祖先的忌日和一年中的另外4個重要日子 ,皇帝會另派王公前往祭陵。每逢陰曆初一和十五,王公也被派往太廟行祭禮。事實上 ,王公常常被委以參加各種各樣禮儀的任務。他們協調皇帝大婚的準備工作,籌備皇家葬禮,護送棺槨前往陵墓。他們和薩滿一起在 “堂子”舉辦薩滿教儀式。他們代皇帝出席各個級別的國家祭禮,包括最重要的祭天儀式 (參閱第六章)。

皇權的保衛者

在有清一代,皇子和其他宗室王公一直積極參與軍務。例如順承郡王錫保,他率領清軍參加了平定厄魯特叛亂之役 (1731年),並在此役中 “一舉成名”,他還擔任過滿洲鑲藍旗都統,也在宗人府任過職。另一位宗室平郡王福彭也曾一度 (1733年)擔任征討厄魯特的清軍主帥,他也先後在宗人府、八旗任職,並曾一度擔任軍機大臣。

到了18世紀,宗室的官宦生涯有了定製。年輕的時候,王公貴族在侍衛的宗室隊任職 (參閱第二章):皇室直係後代中有 90人按照慣例被派到宗室隊。在19世紀,皇族成員如盧康、耆英、奕經和第五代定親王載銓等都擔任過步軍 (京城的憲兵)統領。

愛新覺羅氏經常出任八旗都統和副都統之職。康熙二十一子允禧和二十四子允祕 (—1773)在雍正和乾隆朝曆任八旗各種要職。允禧先後出任滿洲鑲紅旗都統、漢軍和滿洲正白旗都統 ;允祕則擔任過蒙古鑲白旗都統 (1752年)。這項傳統在先後和滿洲正白旗都統 (兩種版本的《八旗通誌》中都有記載 ,而且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 ,當時禮親王世鐸曆任多旗都統。睿親王、順承郡王和其他宗室在清王朝的最後 50年中占據著許多旗的都統之位。

在戰爭的緊要關頭 ,王公也扮演軍隊統帥的角色。1813年紫禁城遭反叛者圍攻時 ,未來的道光皇帝旻寧 ,還有他的兄弟、伯伯、叔叔、堂兄弟都參加了戰鬥。宗室在 19世紀中葉中國抗擊英國、美國和其他歐洲列強的戰爭中也頗為著名。1842年朝廷選派奕經統率清軍反擊英軍對長江下遊地區的侵略 ,這是一個非常不幸的選擇。他是經過考試進入官場的 (參閱下文 ),在被任命為盛京將軍務府各種官職和吏部尚書 (1835年)之前曆任內(1836年)。奕經在浙江的災難性失敗導致他被監禁於宗人府) ,1843年獲赦免後 ,他被派到清帝國的內亞邊疆任職。他曾擔任駐紮於伊犁的各支軍隊的統帥流放到黑龍江。1852年他應召回內地任職 ,死於徐州 ,他是奉旨前往該城領兵抗擊太平軍的進攻。1853年,嘉慶皇帝的五子惠親王是保衛天津和北京免受太平軍進攻的清軍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