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磕絆絆走向新世界(2 / 2)

北洋大臣設置之年,恰好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此後他占據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位長達二十八年之久。李鴻章大辦外交,興建北洋海陸軍,並大力創建近代事業,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斷提高,職權不斷擴大,把南洋大臣遠遠甩到了後麵。在李的努力經營下,其活動範圍迅速擴大,總理衙門反過來要向北洋大臣通報外交事務,聽取他的意見和建議,許多駐外外交人員更是經常向他彙報,聽取他的指示,李已儼然成為國家外交全局的主持人。外國人與他打交道越來越多,一位英國外交官說:北洋大臣李鴻章“甚至不想掩蓋他實際上是中國的外交大臣這一事實”,“像現在這樣組成、這樣管理的總理衙門,隻不過是李鴻章大學士在天津的衙門的一個分支機關”。李鴻章之後,又有袁世凱占據北洋大臣職務,把握外交實權。

至於在北京的總理衙門始終不是清朝的正式機構,而是一個臨時的“衙門”。裏麵的辦事人員,都是其他部門抽調過來的官員,全部是兼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因為在中國傳統政治體製中,根本就沒有“外交部”。天下都是皇帝的,哪來外交?直到《辛醜條約》,列強要求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列各部之首。

外交機構如此,外交禮儀更是如此反複。外國使節嚷嚷著要常駐北京,清朝頂了幾十年,最後沒扛住,隻好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答應使節入京常駐。使節又要求覲見皇帝,這就引發了天朝尊嚴、覲見禮節等諸多問題。同治朝,外國使節要求大批大批地進紫禁城、見小皇帝。總理衙門大臣文祥和使節們商議禮節,外交手腕相當“高明”。外國公使要帶很多隨從入覲,文祥就帶著外國人經過很多宮殿,穿過很多門,每經過一道宮門,就安排官員殷勤招待或者找些事情。外國使團每經過皇宮一道門就留下幾個人應付。結果到了紫光閣,公使們發現身邊隻剩下翻譯了。

列強鑒於清朝癡迷“天朝上國”的心理,不願平等對外各國駐華公使,特地在附件中帶上了“覲見禮節說帖”。說帖規定清朝皇帝要在乾清宮正殿接見諸國使臣;諸國使臣呈遞敕書或國書時,清朝皇帝必須以親王乘轎的規格將使臣迎入大內,禮成後送回,來往都要派兵隊前往使館迎送;外國使臣所遞敕書或國書,皇帝必須親手接收;清朝皇帝宴請諸國使臣,應在大內之殿設備,皇帝要在座。上述內容既然是“要求”,就說明在實際交往中沒有實現。清朝想方設法避免外國公使和皇帝直接見麵,不願意中外平等相待。

外國政府從鴉片戰爭前後就開始爭取平等權益,一直到1901年八國聯軍入侵之後和談,各國公使挾戰勝餘威用條約附件形式固定了下來。原本小事一樁的禮節問題拖延半個多世紀才得以解決。

《辛醜條約》規定,總理衙門改為專門的外務部,位列各部之首;各國公使常駐北京,劃東交民巷為“國中之國”;公使可以直見光緒、慈禧,不用跪拜……清王朝最終還是采納了西方外交規則,完全融入了西方體係。至於朝貢體係中的藩屬國(除日本外),早就先中國一步被西方列強殖民了。

| 擴展思考:近代之殤 |

1.西方列強憑借強大的軍事與政治力量強迫朝貢體係中的各國接受西方政治思想與實踐,憑借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成果將各國納入近代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經濟體係,納入了正在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體係。你如何看待這個過程中的主觀目的與客觀結果問題、對與錯問題?

2.“天下觀念”是古代中國看世界、對外交往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近代外交彷徨反複、接連遭難的緣由之一。天下觀念至今存在於一些國人心中。請問如何評價這一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