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各不相同”。傳說真龍一旦破碎,便會化成九隻龍子飄散世間,這九隻龍子各有所好,各有所長,由真龍所化,是中原名正言順的神獸,每一隻都繼承了真龍不同的意誌---
龍之長子囚牛,喜琴,代表著中原音律天人合一的意誌,至今為止,北方的胡琴和某些古琴之上,還有囚牛的蹤跡。
龍之二子睚眥,貌似豺狼,喜殺,代表著中原驍勇不羈的意誌,中原的刀劍和各種兵器之上,睚眥早已昭彰問世。
龍之三子嘲風,平生好險喜望,代表著中原望眼欲穿的意誌,中原民族在麵對兩種情況的時候會望眼欲穿---思念和夢想。嘲風給人的感覺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中原的古建築,宮廷、城樓屋簷之上,皆可看見嘲風孤寂的身影和感受到其深邃的思念、高遠的夢想。
龍之四子蒲牢,生性喜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種意誌遍布中原,中原能人異士層出不窮,皆是受到蒲牢的感召。所謂“蒲牢一吼,聲聞百裏”,蒲牢神獸的樣子,在寺院或者祠堂的洪鍾上印有的龍紋,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一旦被人一打擊,就名聲遠揚。在憤怒中成長和成功的人,就是繼承了“蒲牢的意誌”。
龍之五子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代表著中原守護的意誌,一般都守在香爐香鼎之上,香鼎雲煙嫋嫋,是寧靜的最好詮釋,狻猊便是守護著這份寧靜之龍。
龍之六子霸下,形似龜,有齒喜負。代表著中原隱忍的意誌。一般古墓或者寺廟的石碑下,都會被烏龜一樣的神獸馱著,那便是霸下。霸下是龍子,是名正言順的神獸,它所背負的,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龍之七子狴犴,形若虎,喜歡恐嚇,凶神惡煞。代表著中原威嚇的意誌。官府門牌上、城樓正額匾,都是狴犴神威顯現之處,龍的威嚴在狴犴身上得以體現。
龍之八子負屭,雅好斯文。文豪才子逝世立碑,那些墓碑之上著名的詩詞歌賦,都鑲有龍紋圖案,那龍便是負屭,它所表現和繼承的,也是中原文雅的意誌。
龍之九子螭吻,像魚,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以完成人民祈求滅火消災之願,代表著中原“有一技之長”的意誌。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九龍漂泊散落,具有無限潛能,控製九龍之力就能讓元龍九九歸一,獲得重生。正義當然是如此,而邪惡卻可以用九龍之力達到奪天地造化之功,甚至穿梭時空...
當這個天下浩劫不斷,紛爭不窮,傳說中守護神龍的“天象四子”便應運而生,在不同領域內脫穎而出!
東宮蒼龍---花樂。古老神話蒼龍星象下東方之神,屬性為木,個性為春,方向為東。春一樣明媚的美男子,出生在中原以東的花族,摘葉飛花,遍嚐百草,花族之中一枝獨秀的統率!左胸上的龍紋(龍紋是龍賜予人的力量)為九天邪龍圖樣,使得這位少年從小便爽朗無憂,一笑化解千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