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東昌坊周家(1 / 1)

在浙江省紹興城裏東昌坊口,有一戶名門大宅——周府。老太爺介孚公在北京做京官,兒子周伯宜在家支應門戶,繼續讀書準備著考舉人。周伯宜的妻子魯瑞是紹興安橋頭村人,她的父親魯希曾在戶部做主事。周魯兩家結親可謂門當戶對。

老太爺本名周致福,後來改名周福清,人們都稱呼他介浮公,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中了會試第一百九十九名進士,殿試三甲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散館授編修,後來改放外官安排做知縣官。起初,分配到四川榮昌縣,因為老母親年邁的緣故,嫌四川榮昌太遠不願意去,便選取了江西金溪縣。那時候,翰林外放做知縣稱為“老虎班”,是很吃香很硬氣的,補缺很便捷,上邊也優待,在官場上很體麵。由於這個緣故,他便十分孤傲,什麼人都看不起,剛巧,他的上司江西巡撫又不是科甲出身,他就更加輕蔑人家。加之他生性脾氣不大好,不久便和上司頂起牛來。他的芝麻官終究敵不過巡撫,結果被巡撫參奏了一本,革掉了知縣,改任當了教官。那時候的府學縣學的教官不過相當現今的中學教員,他那脾氣哪裏受得了這樣的委屈。他心裏自然不服,便憑著他科甲出身,進京考取了內閣中書。前清翰林通常是先在京城裏做個京官的,於是,他一直在京城裏做著京官。

周伯宜本名周鳳儀,後改名周文鬱,考進會稽縣學生員,又改名周儀炳。那時候,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就是投考,用功讀書準備去考舉人,周伯宜應過幾次鄉試均未中,一直沒有能夠出仕。他從年輕時就患病在家中,又少言寡笑的,看上去很嚴厲,實際並不厲害。周家的家庭教育屬於嚴厲派的,主張養成正直、強硬的性格。男孩子在讀書的家庭裏,人們公認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讀書。周伯宜的父親對他這樣要求,他對孩子自然也是這樣要求。玩可以,但首先要把書讀好。他對孩子很和善,從來沒有打過孩子,孩子沒有受過他的責罰。有時候,孩子受人欺侮後回家來告訴他,他會問:“你先去欺侮他們了嗎?”孩子答:“沒有。”他怕他的孩子先去搗亂別人,但他認為人如果受別人欺,就應該強硬地去對付,但如果無端去欺侮別人,那卻是不應該的。這種思想,後來對魯迅性格為人的影響、在魯迅身上的表現是很明顯的。

魯瑞出身也算名門閨秀。她的父親魯希曾(字晴軒)是清鹹豐辛亥科舉舉人,現在朝廷做戶部主事。她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號怡堂,一個弟弟號寄湘,都是秀才。她雖然沒有上過學,但自幼勤於讀書,倒也識文斷字。她性情溫和爽朗,待人寬厚豁達,嫁到周家以後治家有方,裏裏外外事務處理應酬得十分妥帖,成為周家人的主心骨,周伯宜的賢內助。她為人善良熱情,對於她認為不公正不合情理的事情,敢於站出來麵對麵以理抗爭,對於親戚朋友和街坊鄰居遇到困難來求助,她總是想方設法盡一切可能給予無私幫助。人們都稱讚周家有一位賢惠的好兒媳。她思想開明正直,待人處事愛憎分明,勇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時值清光緒年間,一些接受了新思想的婦女大膽地放開自己的雙腳,一些思想守舊的人則認為這簡直是對傳統美德的背逆,便惡言惡語地挖苦譏諷。

一天,一位本族中綽號“金魚”的子弟看到端莊賢淑的魯瑞,似乎有感而發的含沙射影地說:“你說現今這是什麼世道,女人背棄了老祖宗的傳統,竟然要放足!城裏一個少女放了大腳,要嫁給洋鬼子去了!”

“是啊,那倒真的很難說喲!”魯瑞不屑置辯地說。

“怎麼,嫂子是不是也打算放足呀?”金魚取笑地說。

“是又怎麼樣?”魯瑞冷冷地回答。

這位族中子弟被魯瑞的話給噎住了,張口結舌不知如何是好,茶也沒喝便告辭了。過了不多日子,魯瑞真的放了腳,變成了“半天足”,而那些晚輩的腳倒還是小腳。

魯瑞的愛憎分明、剛正不阿、疾惡如仇、勇於鬥爭的優秀品格,後來對魯迅性格為人的影響、在魯迅身上的表現也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