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夜晚的心血(2 / 2)

魯迅喜歡和青年交朋友。青年人不論是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寫信向他請教,他都是詳詳細細地給予回複。每一周,他在寫回信上就要用去兩天。在上海期間,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監視跟蹤,時刻都有被逮捕的危險,他必須躲避起來,不能去教書去演講,不能去和青年廣泛接觸,因此,他時常感到寂寞和煩悶。每當有敲門聲,他就興奮地趕快跑到窗口去看看是不是他的客人來了。就這樣,他一麵躲避著,一麵又會見朋友。

魯迅喜歡和青年在一起,十分關心愛護青年,這是他可敬的性格的一麵。在前期,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後期,他堅信革命的主力是工農階級,但仍然認為青年是一支重要力量,認為青年應擔負起革命馬前卒的責任。他相信青年,接近和幫助青年,他的思想感情和青年息息相通,不管那些青年在修養上和能力上有多麼幼稚。他在幫助青年上所消耗的精力,如果用到他的創作或學術上去,肯定會更有利會產生更多的成果,但他從不考慮和計較這些。在魯迅看來,青年富有進取性和戰鬥性,培養和幫助青年也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是戰鬥事業的一部分。他和青年在一起的時候,自己也顯得更年青更有生氣。

魯迅將接近進步的、革命的青年作為聯係工農群眾鬥爭的橋梁。他目睹和接觸過不少立場堅定、寧死不屈的青年革命者、年輕共產黨員,如像“左聯五烈士”,這些青年的堅強性格和革命氣質對魯迅有很大影響,使他更增強了對青年的信心,也是使他更接近中國共產黨的原因和條件之一。

魯迅對青年的幫助是多方麵的。盡管他的收入不多,但常常資助處於困境之中的青年。在上海的十年間,魯迅一家四五口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人收入來維持,而書店或書局老板往往拖欠版稅。魯迅穿的一條灰綠色畢幾西褲,還是他民國前在日本留學時的,破了縫縫補補再穿。但是,為窮困的學生付學費,為有困難的文學青年出書捐款等,他總是盡自己力所能及。在魯迅指導和支持下,柔石、崔吾真、王方仁創辦文學團體朝華社(又名朝花社),在和王方仁、崔真吾、柔石一起合資出版印刷《藝苑朝花》時,每人一股,魯迅除了替柔石墊付之外,自認一股,又加一股,合起來魯迅負擔了五分之三。

魯迅一生中扶持、栽培、幫助了許多文學青年和青年革命文藝工作者,使他們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文藝事業的勇敢衝鋒陷陣的驍將和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