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峰(1903—1976),筆名畫室、洛揚、成文英等。浙江義烏人,詩人、文藝理論家。1925年在北京大學旁聽過魯迅講課,1928年12月與魯迅開始交往,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深得魯迅的信任。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後,成為領導成員之一,後來參加了紅軍長征。1936年4月從延安到上海做黨的工作,向魯迅傳達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建國以後,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文藝報》主編等職。
茅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1916年從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因家庭經濟困難未能繼續升學,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活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他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和中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1927—1928年間,創作了《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開始使用筆名“茅盾”。1932年回故鄉桐鄉縣烏鎮,完成短篇《林家鋪子》,次年寫成長篇《子夜》。
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至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王明等人排斥出中央領導機關。此後,在上海同魯迅合作領導革命文化運動。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員。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水口附近被國民黨軍隊逮捕,6月18日在長汀就義。遺著有《瞿秋白文集》。
陳 賡(1903—1961),湖南湘鄉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30年後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師長和紅軍學校校長。長征中任紅軍幹部團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嶽軍區司令員。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縱隊司令員、兵團司令員。建國後,先後任雲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柳亞子(1886—1958),初名慰高,後名棄疾,字安如,改字亞廬、亞子。江蘇吳江人,詩人。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監察委員。在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逃往日本。1928年回國後,進行反蔣活動。抗日戰爭時期,從事抗日民主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有《柳亞子詩詞選》行世。
王誌之(1905—1990),筆名含沙、楚囚,化名思遠。四川眉山人,作家。1932年11月,魯迅從上海回到北京探望母親時,他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國文係學習,受北京“左聯”的委托和魯迅聯係,請魯迅到北京師範大學去作演講。在魯迅的指導幫助下,創辦了《文學雜誌》月刊並作為其中編者之一。他的短篇集《落花集》曾經過魯迅幫助校訂。他寫的《魯迅印象記》於1936年11月出版,被國民黨當局查禁。
楊杏佛(1893—1933),名銓。江西清江人。早年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後留學美國哈佛大學。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南大學工學院院長。國民黨的老資格黨員,曾任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32年,與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人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當選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上海分會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兼總幹事,反對蔣介石的法西斯統治。1933年6月,在上海被國民黨反動派特務暗殺。
鄭振鐸(1898—1958),筆名西諦、郭源新。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文學史家。“五四”在北京參加學生運動。1923年後主編《月報》。1931年起曆任上海、北京各大學教授。抗日戰爭期間在上海堅持進步文化工作。1945年後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建國後,曆任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出國訪問阿富汗、阿聯,中途因飛機失事逝世。著有短篇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
方誌敏(1900—1935),江西弋陽人。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在江西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第十軍。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34年11月,率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1935年1月,在江西德興縣隴首村與國民黨軍作戰時因叛徒出賣而被捕,7月,在南昌英勇就義。
陶元慶(1893—1929),字璿卿。浙江紹興人,近代畫家。上海專科師範畢業,曾任浙江省立第六中學、上海立達學園教員,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教授。小學生時就以善作國畫出名,後來學習水彩畫、油畫並吸收西洋技法,還擅長圖案畫。從《苦悶的象征》起,為魯迅及其編輯的書籍作過許多封麵畫,其中突出的有《彷徨》封麵畫等。中國新文藝書籍用圖案作封麵畫由此開始。魯迅給予他的作品以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