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審視聯想的三個命題
在上個世紀末的大部分時間裏,海爾都是中國企業最亮麗的旗幟,然而進入21世紀裏,海爾似乎光芒不再,另一家中國高科技企業日漸取代了海爾的位置,那就是聯想。這種取代似乎是全方位的,甚至在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中,繼海爾的“休克魚”案例後,聯想又成為新的中國藍本,而且是做了一個更為全麵的全景式案例。當然,從管理和國際化的程度來說,聯想或許並不比海爾更優秀,但一家企業的發展,原本就不僅僅是內部管理或者國際化的結果,還與戰略選擇、國家產業政策和國際產業變遷等密切相關。
聯想的發展曆史雖然並不長,但它和個人電腦同樣不長的發展史相契合,剛好又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之後的故事很簡單,在1990年代高扛民族主義旗幟,擊敗國際巨頭成為中國市場的霸主;在21世紀初收購藍色巨人IBM的個人電腦(PC)業務,進入全球PC產業三甲;在《財富》雜誌剛剛公布的2011年世界500強榜單中,聯想再次榜上有名,而且將名次提升到了450名。
然而,聯想的表現再驚豔,即便在它發展最巔峰的時刻,也沒有擺脫過業界的質疑。在這個過程中,質疑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第一,聯想是一家高科技公司,還是一家電腦組裝車間?第二,聯想應該堅持貿工技,還是應該走技工貿?第三,聯想現在是一家國際化大公司,還是隻不過是貼著中國標簽的本土企業?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聯想的選擇。
一、聯想是一家高科技公司,還是一家電腦組裝車間?
近幾年來,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是國內最熱門的話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曾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要做到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聯想作為中國高科技公司的代表,卻因為一直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被輿論指責為並不高級的電腦組裝車間。
聯想創業初期,聯想式漢卡帶來的利潤雖然遠不如代理的利潤,但頗有遠見的柳傳誌還是將漢卡當做聯想的拳頭產品來對待。那時候,聯想的高科技之說,還算是名副其實。但當漢卡退出曆史舞台後,聯想也就不再擁有能拿得出手的自主研發產品。當時,甚至有人說聯想與中關村練攤的小公司並沒有本質區別。
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當時還在聯想的郭為曾反駁道:聯想集團有中央研究院,各事業部也有研發機構。聯想中央研究院有200多人,主要從事IT前沿技術的研究;專門從事聯想PC研究的人也有200多。但郭為同樣承認,聯想當時的研發投入,確實還不到整個銷售額的1%。相比於華為的10%和海爾的5%,聯想的投入的確太少了。數據顯示,2002年的時候,聯想研發投入增加到9.6億元,同期海爾的投入是40億元,而華為的投入是30億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與之相應的,是聯想申請專利數是213件,海爾是2125件,華為是456件。現在,華為專利的申請數已經躍居全球第一,與之相比,聯想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技術投入讓人難以理解。
從這個層麵來看,業界對聯想的評論雖然有點過分,但也不無道理。事實上,在並購IBM PC業務之前,聯想在PC產業鏈上的確不具備太高的技術含量。當年,聯想製造主要包含兩塊業務,一是自己研製開發的主機板,二是組裝電腦整機。根據台灣電腦廠商施振榮提出的PC產業的“微笑曲線”,電腦組裝處於產業鏈的最低端,而主機板雖然在電腦組裝的上方,但從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來說,還不如硬盤、光驅和顯示器。
就此而言,說聯想是一家電腦組裝車間,應該是有依據的。
當年,聯想也曾在技術的道路上努力過,既有像漢卡這樣的硬件產品,也曾開發出類似Office這樣的辦公軟件,甚至還開發過通信領域的交換機產品。然而,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聯想放棄了這些產品的後續開發和市場推廣。
作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必須具有特色鮮明的核心競爭力,否則是無法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尤其對高科技企業來說,技術是最主要的資源要素,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要想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是很難的。近幾年來,憑借直銷模式和卓越的供應鏈管理發展起來的戴爾,也遭遇了發展瓶頸。這就更讓人懷疑,一家沒有技術背景的企業,能否在高科技領域發展下去?
二、聯想應該堅持貿工技,還是應該走技工貿?
在三個命題中,對聯想高科技的質疑受到的關注度最高,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關於“貿工技”和“技工貿”路線的選擇。關於這一戰略路線的選擇,在聯想內部有過激烈爭議,在媒體上也曾掀起過驚天巨瀾。
之所以如此,本質上還是因為社會對人的關注。“貿工技”和“技工貿”的對峙,伴隨的往往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對峙。聯想也不例外,因為兩條路線的衝突,導致對聯想早期貢獻最大的兩大巨頭——柳傳誌和倪光南分道揚鑣,最終以倪光南離開聯想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