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 / 2)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今譯】

大江大海能彙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所以聖人若想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因此他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但人民卻並不感到負擔沉重;雖然走在人民的前麵,但人民卻並不感到他構成妨礙。因此他得到了天下人民永不厭棄的真心擁戴。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今譯】

天下人都說我所說的道太過普泛了,很難加以具體把握。要知道,正因為它是普泛的行為規範,所以才沒有具體準則;如果可以具體的話,它就小了。我有三條基本的行為原則,持守它以保證大道得以貫徹執行: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與天下爭先。保持柔慈,就能全力以赴;保持儉約,就能行走於廣闊的天地;不與天下爭先,就能成為群體的首領。如果舍棄柔慈而妄逞勇武,舍棄儉約而求增廣,舍棄謙讓而爭先,那就離死亡不遠了!慈愛,用它來征戰就勝利,用它來退守必堅固。天命能夠拯救的,必以慈愛來護衛保守。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今譯】

善於做將帥的不逞武勇,善於作戰的不易發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隨意與敵交鋒,善於用人者甘居於人之下。這就叫不爭的美德,這就是得人用人的能力,相合於最高的天道,樹立萬古的人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今譯】

用兵的曾說:“我不敢主動地舉兵伐人,而隻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寧肯自己退避一尺。”這就是說行軍時好似沒有前行,揮臂時好似沒有揮動手臂,交戰時好似不敵對方,拿著兵器卻好似手無兵器。(不主動進攻,而是順勢迎敵。)禍患沒有大過輕敵的了,輕敵就差不多喪盡了我所說的“三寶”。所以,等到真正以武力相對抗的時候,首先寬容忍讓,最後才不得已而奮起的一方通常會取勝。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今譯】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而天下卻沒有人能理解,沒有人去實行。言論有宗旨,行事有依據。正是因為對這宗旨、依據的不明白,所以才導致對我的不理解。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我而在行事中加以貫徹的,就更難能可貴。因此,聖人外麵穿著的似乎是粗布衣裳,但裏麵包含著的卻是稀世美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今譯】

智者心若明鏡,仿佛無知,這是最好的境界;無智之人知道具體一事一物的道理,這是弊病。隻有知道弊病是弊病,才能沒有弊病。聖人沒有弊病,是因為把弊病當作弊病,才沒有弊病。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今譯】當人民不再敬畏任何權威時,最高的權威就達到了。(因為最高的權威無處不在,而不在具體事件中時時顯現)。(因此,統治者應當)不妨害人們的安居,不攪擾人們的生活。隻有自己順應天命,不厭天命自然之理,才不會使人厭惡。因此,聖人深知自己,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不自我推崇。所以統治者應當舍棄後者而取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