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2)

13與物為春

哀公曰:“何謂才全①?”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②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③。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④;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⑤,是接而生時⑥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⑦?”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⑧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德充符》【注釋】

1哀公:魯哀公,孔子晚年時魯國國君;才全:才質完備。2規:即窺,窺見。3滑(ɡǔ):擾亂;和:平和;靈府:心靈。4和:和順;豫:喜悅;通:通暢;兌:即悅。5郤:間斷;與物為春:與萬物的關係如春天般柔和。6接:接觸;時:時勢,時變。7德不形:德不顯現出形跡。8成和之修:完滿純和的修養。

【今譯】

哀公問道:“什麼是‘才全’?”孔子道:“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命運的流行。日夜不斷地輪回相替,但人的認知無法窺見這一輪回的起始。而這些不足以擾亂內心的平和,不能夠侵入心靈中。使心靈和順喜悅而通暢,不失怡然自得;日夜沒有間斷地輪回,而與萬物保持著春天一般的柔和關係,這是與萬物接觸而產生隨順時勢之心。這就叫作‘才全’。”“什麼叫作‘德不形’?”“平穩是水極為靜止的狀態,可以為我們所取法。內心保持平靜而不為外物所動搖。德,乃是完滿純和的修養。德不顯現出形跡,萬物就不會遠離。”

【釋義】

才全而德不形,也是針對一個形體上有殘缺的人而言。才全,不是具備各種各樣的才能,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事務。在莊子眼中,才全意味著排除外物的擾動而保持內心的安寧,從而與萬物保持和順的關係,而非“相刃相靡”。而所以如此者,乃在於“德不形”。德之形,也就意味著德顯現為具體的品行、能力,從而被納入政治倫理世界當中,導致外物侵入內心當中,堵塞本來的空靈,心靈也就喪失它的安寧。而莊子所言的不形之德,不僅是拒絕顯現,而且是這種德本身就是渾沌一體而無法分割、顯現為可為政治所用之德。這種不形之德,即是如水保持其靜止本性一般,保持心靈的本真樣態。

14人故無情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①。天選②子之形,子以堅白③鳴。”——《德充符》

【注釋】

1據高梧而瞑:靠著幾案休息,與《齊物論》“據梧”同義;槁:或為衍文。2天選:上天授予。3子以堅白:指惠施的堅白之說。

【今譯】

惠施對莊子說:“人本是沒有情的嗎?”莊子道:“是這樣。”惠施道:“人若是沒有情,怎麼能夠稱為人呢?”莊子說:“大化之道給了人容貌,天給了人形體,怎麼不能稱為人呢?”惠施道:“既然已經稱為人,怎麼能沒有情呢?”莊子道:“這不是我所說的情。我所說的無情,是說人不因為好惡之情傷害自己的性命,經常因任自然的變化而不去增加自己的壽命。”惠施道:“不增益自己的壽命,怎麼能保有自己的身體呢?”莊子道:“大道給予人容貌,上天給予人形體,人不要因好惡之情傷害自己的本性。現在你將心神放在外麵,勞累你的精力,倚靠在樹下歌吟,靠著幾案休息。天給了你形體,而你卻倡導堅白之論。”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