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天下一氣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故聖人行不言之教②。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③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④今已為物也,欲複歸根⑤,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⑥,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⑦?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生死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遊》
【注釋】
1見於《老子》第五十六章 。2見於《老子》第四十三章。3本於《老子》第三十八章。《老子》作“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4見於《老子》第四十八章。5根:根本,指道。本於《老子》“複歸其根”。6徒:徒類。7紀:規律。【今譯】
那知曉大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其實不知曉大道,因此聖人施行沒有言說的教導。大道不可招致,德性不可以像其他事物一般達到。仁是可以作為的,義是會有所虧損的,禮則相互欺偽。因此說:“失去了大道然後講求德性,失去了德性然後講求仁愛,失去了仁愛然後講求義理,失去了義理然後講求禮法。禮法,是大道的虛華和惑亂的開始。”因此說:“為道是每天有所減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所為,無所為則無所不為。”現在已經是物了,想返回到大道當中,不是很困難嗎?這事要是容易,隻有得道的人吧!活著是死去的徒類,死去是活著的開始,誰知道。
【釋義】這段文字乃是黃帝回答知關於誰“知道”的問題,並由死生問題引出“通天下一氣”。其中多處引《老子》,並編織《老子》以為文,可見作者是諳於老學的。第二段文字當中死生一體自然是莊子乃至道家的一般看法,其特點乃在於明確以氣來理解這個問題,並提出“通天下一氣”的命題,這是對“一”的新詮釋,也是吸收戰國以來氣論思想對道家的闡發。個規律呢?人的生存,乃是氣的聚集,聚集則為生,消散則為死。如果死生是徒類,我又有什麼擔憂呢?因此萬物是通統為一的。人所稱美的看成神奇,將所厭惡的看成臭腐,臭腐又變化為神奇,神奇又變化為臭腐,因此說:通行於天下的隻是一氣。因此聖人看重一。
44觀於天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①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②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③,觀於天地之謂也。——《知北遊》
【注釋】1明法:明確的規則、規律。2原:推原,推本。3作:指主動的作為。
【今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說出來,四季運行有明確的規則而不辯議,萬物都有完善的道理而不說出來。聖人推原天地之美,通達於萬物之理。因此至人無所作為,大聖不主動有所為,這乃是觀察於天地的緣故。
【釋義】以天地萬物之美之理皆自完滿而無須言辭的表達,聖人亦法天地而行,不僅道家如此以為,孔子也有類似的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言辭自然不足以將道完全地表達出來,但道家就此徹底放棄這種可能,儒家則是為此設定限度而加以運用。示出美,道將為你所居,你如同初生的牛犢一般無知地直視一切,而不求索於事物。”話還沒說完,缺就睡著了。被衣十分高興,一邊唱歌一邊走開,他唱道:“形體如同枯槁的樹木,內心靜如死灰,他確實知曉大道之真,不以事物來使自己偏執。心中如同晦暗不明,沒有心機而不可以與之謀劃。那可是什麼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