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了債權、債務的關係,就必然是有一方要履行債務,但是現實中是很多人,不願意履行債務。
而有時,有人欠債不還,這樣的古人改怎樣去討債呢?他們會不會尋求官府的司法救濟呢?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一些富有同情心的官員,往往不願意為債權人去討債,因為他們覺得放債的人都是富人,對富人有個詞就叫為富不仁。
有一件事在曆史上被傳為了美談,顧覬(ji,四聲)之是個好官,而他的三兒子顧綽是個惡棍,到處放債。
顧覬之後來調任吳郡太守,然後就對這個顧綽說了:“我過去一直反對你放債,不過現在想想咱們也太窮了,連日子都沒法過了,這次我正好調到吳郡去,正好幫你討債,你就把契約都拿來吧,給我就是了。”
顧綽一聽,老爹終於開竅了,他去要債,誰敢不給?這傻小子信以為真,從抽屜裏拿出了一大騾子契約,交給父親。
沒想到顧覬之拿了一個火盆,一把火把這些契約都燒掉了,然後就派人到民間去宣布,:“欠我家三郎錢的,都不必還了,契約已經被燒掉了。”
顧綽那真是懊惱不已,恨自己把契約都給了老爹,這一刻他的腦子裏,隻有哪吒,金剛葫蘆娃,柯南,這些人物形象了。這哪是大人辦的事?不過,懊悔歸懊悔,顧綽也無話好說,隻能垂頭喪氣,以後再也不敢放債了。
好多人放債,要不回來錢,他們就找官府的人幫忙要。南北朝時,北齊有個放債的和尚。
這個和尚是個管理地方宗教事務的僧官,他放債之後就總是和官府打好關係,最後大著官府的旗號去要債。
當時南清河太守蘇瓊就不願意為他討債,不過他也不願意得罪這個和尚,他一來,你不是和尚嗎,咱倆有話題,蘇瓊就對他談佛法,一談就是一大天,談的這個和尚都暈了。到處去放債的和尚,整天不務正業,估計佛法也不咋地。
後來這和尚就再也不去了,徒弟挺奇怪的,問他怎麼不去了?和尚說了:“每次去見他,他就把我送到青雲間,怎能跟他談人間之事?”
有時候,找官府討債,還真的是不靠譜,所以,好多人把討債的事都交給了民間的大俠們。
清代有本小說叫《儒林外史》,咱們中學都學過的課文,範進中舉就是這裏邊的故事,這裏邊有個非常搶眼的角色,叫鳳四,江湖人稱俠客鳳四老爹。這個人樂於為朋友兩肋插刀,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他的朋友商人陳正公去要討債,毛二胡子幹脆不出來見麵。陳正公急的沒辦法。鳳四知道了,來到毛二胡子的當鋪,高叫一聲:“姓毛的在家不在家?”兩手一扳,一下子就扳倒了一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