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錯再錯的代價(2 / 2)

這就是利用了做賊心虛的心理,罪犯有時越遮掩卻留下的痕跡越多。

當年美國總統尼克鬆水門事件就是這樣,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鬆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

事件發生後尼克鬆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鬆政府裏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鬆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

1973年10月特別檢察官考克斯對總統尼克鬆的調查進入關鍵時刻,前者要求尼克鬆交出與水門事件有關的證據。

尼克鬆下令,要求司法部長理查德森罷免考克斯的職務。但理查德森拒絕了總統的要求。隨即辭職。司法部副部長拉克爾?肖斯接任司法部長後,也因拒絕罷免特別檢察官而辭職。最後司法部的三號人物博克成為司法部代理部長,才答應罷免特別檢察官。尼克鬆更動員FBI封鎖特別檢察官及司法長官、次長的辦公室,宣布廢除特別聯邦檢察局,把此案的調查權移回司法部。麵對尼克鬆濫用行政權力來維護自己,招來國民嚴重指責。

10月31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鬆的罪證,為彈劾尼克鬆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鬆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鬆的條款。尼克鬆於8月8日11點35分致信國務卿基辛格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為了掩蓋第一個錯誤,他犯下第二個錯誤,結果又被迫去用第三個錯誤去彌補前麵的漏洞,最後,漏洞破綻反而越來越多,被迫辭職下台。其實,如果他爽快的承認了第一個錯誤,民眾也許會原諒他,事情結果要好得多。

在現代的很多案例中,也有很多人,為了掩蓋自己的一個小小的錯誤,而編造成了更多的謊言來,甚至是陷害他人為自己的頂罪,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很多人的掩飾會造成更多的破綻和線索,而這些線索很可能就成為了警方破案的關鍵。而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也讓很多蛛絲馬跡變得無所遁形。

所以,任何人犯法和犯罪後,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並且勇於承擔錯誤,不能對抗法律的強製力,這才是一個聰明人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