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什麼也沒有。
連“開始”“什麼”“沒有”也沒有。
然後是大爆炸,這是開始。但其實不是開始。
因為有開始,就要有結束,於是在開始和結束之間有了時間。
但是並沒有時間。
在十的負三十五次方米的尺度下,幾乎無盡的能量奔湧起來,編織一切的可能。
在十的負十九次方米的尺度上,量子潮汐顯得平靜了一些,被稱為誇克的結構穩定了下來。誇克像是地殼,看起來堅實穩固,實際卻如一層薄紙飄浮在奔流狂躁的熔岩之上,而現實世界浮在它上麵,真空中奔湧的量子潮汐被掩在下麵。
一切的可能都在這無盡的能量中誕生,一切可能的宇宙常數都出現了。
構成宇宙的粒子數量大約是十的七十九次方,這是難以想象的龐大數量,但依然是有限的。所有粒子所有的態在量子潮汐中出現,又彙聚成幾乎無限能量的量子潮汐。
如果把宇宙的每一個可能看成一張膠片,那在宇宙誕生之時(如果非要用時間這個概念的話),宇宙從誕生到毀滅的所有狀態所有可能都已經完成。所有的膠片都已經出現,它們無差別地平攤在虛無裏。
然後,剪輯師開始影響這個宇宙。
剪輯師不是智慧生命。
“生命”是它的工作小有成果後,在宇宙的量子膠片被剪出某些結果後才誕生的概念。它不能用“生命”來定義,也不能用“智慧”來形容,它在宇宙之外,它創造了宇宙的邏輯,不能反過來用宇宙的邏輯進行描述。
剪輯師為無關聯的宇宙膠片尋找意義。我們可以假設這項工作很龐大,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它並不受這些概念的束縛),一位辛苦工作的剪輯師為無限的膠片尋找關聯,創造他想要的意義,再把膠片創造成故事。就像作家在幾千個常用詞彙中挑選出字詞排列起來,畫家在顏色和坐標中創造光與影的組合。
剪輯師從所有的量子可能中找出需要的,進行排列,定義出本無關聯的膠片之間的關係。他用-1.602 × 10-19庫倫的電子作為經緯,就像計算機用某個電平電位差定義1和0一樣,用這個電子編織出整個宇宙的量子信息關係。
色非色,一念眾相生。
宇宙的一切,不過是量子潮汐上的信息。
於是誕生了意義,誕生了因果。
被選中的膠片信息浮上來,沒有被選中的膠片信息沉入量子潮汐,那些被拋棄的膠片隱藏在十的負三十五次方米以下,數量遠大於“現實”。它們形成了狂暴的潮汐奔流,它的能量遠遠大於真空之上所有的物質、反物質、暗物質、能量、暗能量的集合。
我們把這些無限叫“真空能量”,或者叫“真空不空”。
畢竟,每部電影的廢片都要比正片的膠片多幾倍,每部小說刪掉的文字都要比讀者看到的多幾倍。這條公理到底是超越宇宙的存在,還是剪輯師故意留下的線索,誰也說不清。
剪輯師創造了意義,把本無關聯的膠片結成了因果。我們被束縛在因果之中,然後我們分辨出了因果,意識到一加一之後會得到二的邏輯,然後我們把構成因果時序的認知定義為——時間。
認知創造了時間。
人類的意識被限製在創造膠片的因果邏輯以內,正因如此,雖然沒有任何物理法則限製時間的流向,但時間卻不能逆流。限製時間方向的不是物理法則,而是意識。
人類眼中,宇宙誕生於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爆炸,不可逆的時間箭頭一路向前。在剪輯師的眼中,宇宙從開始到結束所有的一切都平攤在麵前,經它之手,把量子潮汐下的無數可能拉入我們稱之為現實的世界。
沒有什麼波函數坍縮,沒有什麼平行宇宙,宇宙是狂野的量子潮汐上浮動的小舟,剪輯師從“可能態”的潮汐中選出膠片,更換成小舟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