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相遇荊州(1 / 3)

曹操欲商議南征。荀彧諫道:“天寒未可用兵;姑待春暖,方可長驅大進。”曹操接納,

開發漳河水作一池,名為玄武池,於內教練水軍,準備南征。

郭嘉道:“東吳實力雄厚,短時間無法平複,丞相還是以誅滅劉備為要,劉備雖失了徐庶,卻多了個諸葛亮,諸葛亮之才,不在元直之下,如果我們進攻孫權,恐怕隻會陷入苦戰,兩方交戰,劉備得利,就算我們平定了江東,劉備也定已經盡得蜀漢之地,危害絲毫不在孫權之下。”

曹操道:“奉孝之言和我想到一塊去了,元直一向輔助過劉備一段時間,必定了解劉備的實力及兵力部署,如果依元直之見,我們能在多長時間內消滅劉備?”

一旁的徐庶道:“恕元直不能透露。”

原來他的母親因為徐庶來投靠曹操,懸梁自盡,徐庶心中恨極程昱與曹操,隻因怕世人恥笑,才沒有離開曹魏,但即使身在曹魏,亦暗下決心,縱然一生碌碌無為,也不為曹魏設一計策。

曹操道:“元直果然忠心,如果諸位將來萬一身陷敵營,能做到元直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

話說劉備自從請出諸葛亮,待其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諸葛亮道:“曹操於冀州作玄武池以練水軍,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過江探聽虛實。”劉備照辦,使人往江東探聽。

卻說孫權自孫策死後,據住江東,承父兄基業,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

連年以來,你我相薦。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又得良將數人:乃汝南呂蒙,字子明;吳郡陸遜,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

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紹,曾遣使往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

孫權猶豫未決。

吳太夫人命張昭等麵議。

張昭道:“曹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牽製諸侯之法也。然若不令去,恐其興兵下江東,勢必危矣。”

這時又一個名人出現了,他就是周瑜周公瑾。

周瑜道:“將軍承父兄遺業,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質於人?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連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則見製於人也。不如勿遣,徐觀其變,別以良策禦之。”

吳太夫人道:“公瑾之言是也。”

孫權遂從公瑾言,辭退使者,不遣子。

自此曹操有下江南之意。隻是當時正值北方未寧,無暇南征。

此時北方已經基本平息,下江南已經是勢在必行。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長壯有姿貌,誌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端四起,於是總想廓清天下。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誌,統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曆陽,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