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詞條解釋(2 / 3)

國子監:官署名,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機構。清代設管理監事大臣,在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簡;次設祭酒、司業;屬官有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教習等。在地方設府、州、縣學,在京師設國學,以監為學。選入學習者都稱國子監生。原有住監課讀的規定,後來漸成空文。

上海電報局:原來的大北電報公司,是由丹麥、挪威、英國、俄國四國公使聯合創設的通訊機構,壟斷大清對海外的收、發電報業務。

同文館:亦稱“京師同文館”。清末最早的洋務學堂。同治元年為培養翻譯人員,由恭親王奕等奏設,在北京成立,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先隻設英、法、俄文三班,後陸續增設天文、算學及德文、日文等班。光緒二十七年,並入京師大學堂。

公使館:官署名,是國家的駐外機構。最高長官為公使,下設副公使、參讚、武官等。清朝於光緒元年始設。

官名

殿閣大學士:官名,為正一品,相當於宋朝的丞相,由皇上指定分管的部院。

協辦大學士:官名,為從一品,地位低於殿閣大學士,高於各部院尚書。

總督:官名,掌一省或幾省軍民要政,為正二品。兼殿閣大學士者為正一品,兼協辦大學士或都察院右都禦史、兵部尚書者為從一品。總督側重於軍政。

巡撫:官名,掌一省的軍、民、吏、刑各項,為從二品,地位略低於總督。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或禮部侍郎者為正二品。巡撫是側重於民政的。

道:官名。道員的簡稱,為正四品。清於各省設道員,類別有二:一類專司一事,如糧道、河道、鹽法道等;一類為分守巡道,均輔助布政、按察二使,巡察轄區政事。道員為四品,見到上司不稱下官,而是稱職道。

公使:官名,亦稱星使、使者、使節、大使。是公使館的主要負責人,有一、二等之分。

參讚:官名。外交官員的一級,是公使的主要助理人。公使不在時,一般都由參讚以臨時代辦名義暫時代理使館事務。參讚有一、二等之分,沒有固定品級。

總稅務司:官名。舊中國統轄全國海關稅務的官員。鹹豐三年,英、美、法三國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奪取上海海關行政權。次年,三國領事與清吏吳建彰訂立協定,由三國領事各派稅務司一人,組織海關稅務管理委員會。鹹豐九年,英國迫使南洋通商大臣任英人李泰國為總稅務司。鹹豐十一年總理衙門加委李泰國為中國總稅務司。李泰國回國,英人赫德繼任,直任至光緒三十四年回國。

官員的稱呼

大學士:中堂、相爺。

總督:製軍、製台、製憲或督憲。

巡撫:中丞、撫軍、撫台、撫院或部院。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

按察使:臬台、臬司。

提督:軍門或提台。

總兵:總鎮或鎮台。

副將:協鎮或協台。

吏部尚書:天官。

禮部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或大司農。

刑部尚書:大司寇。

兵部尚書:大司馬。

工部尚書:大司空。

左都禦史:總憲。

各部左右侍郎:左堂或右堂,自稱部堂。

道員:觀察或道台。

知府:太守、府台或太尊。

知縣:父母或明府。

都察院禦史:都老爺或侍禦。

官員的服飾及轎飾

大清的官員共分九品十九級。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仙鶴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錦雞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雪雀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鷳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鷺鷥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