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居安思危,時刻保持頭腦冷靜(2 / 2)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大到國家,小到企業乃至個人,如果沒有生存的危機感,自然會懈怠,輕敵,最終被殘酷的現實淘汰。

居安思危能讓我們更冷靜、清醒地麵對現狀,預謀下一步的計劃。同時,麵對現實社會激烈的競爭現狀,一旦懈怠,就意味著退步。隻有保持對同類競爭與社會發展的高度敏感性,才不會降低效率,一直保持高效的運轉,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卻反而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返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報仇雪恨之心,他表麵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靜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磨煉意誌,安逸反而會讓人意誌消沉。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安逸,失去報仇雪恥的意誌,所以他硬了心腸,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被,隻鋪些柴草,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不時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自己和王後親力親為,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並在最後找準時機,滅亡吳國。

李宗吾曾提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概念。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取得一定成績,就得規劃自己的人生,為今後的道路設定目標,頭腦冷靜清晰,不斷審視自己;也需要我們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攝取足夠多的現實境況信息,給予審視與評估,以應對或避免將會出現的機遇或災難。

居安思危,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前瞻性思維。居安要思危,思危才能安居。《周易》中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孟子也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身安、保國、無患,不但要“思危”,最重要的是對危機要有所準備。無備招禍,人們在保持適度危機感的同時,應該根據事物發展規律,盡可能預測潛在的危險,主動做好準備。這些準備包括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準備周全了,才能及時把一些有苗頭和潛在的問題製止在萌芽狀態。這樣即使發生危害,也能把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既是曆史的教訓,也是現實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