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魯菜的雛形(1 / 2)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魯菜理論體係的建立。魯菜理論體係是在山東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來的。魯菜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魯菜的理論體係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立起來的。孔子就是一位魯菜理論的大師,孔子是古代魯菜理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烹飪理論不僅對山東菜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中國烹飪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烹飪是現實生活的一麵鏡子,是文明程度的標誌,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色餒不食”等論述。他的這些觀點正是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真實寫照。從中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魯菜理論的狀況。

一、烹飪原料的選擇與鑒別

烹飪原料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成菜的質量,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烹飪原料的選擇是烹飪工藝流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禮記·典禮》“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liè),豚曰腯(tú)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槁魚曰商祭,鮮魚曰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粱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鹹鹺。”其意為凡是祭祀宗廟的典禮,牛要用大蹄子的壯牛,豬要用鬃鬣剛硬的,小豬要用肥而結實的,羊要用毛細密柔軟的,雞要用叫聲洪亮的,狗要用吃人家殘羹剩飯長大的,野雞要用兩趾寬疏的,兔子要用眼睛明亮的,肉要用割得方正的好肉,幹魚要不過濕太枯的,鮮魚要魚體挺直的,水要用清潔幹淨的,酒要用清酒,黍要用又黏又香的,高粱要用香的,稷子要用顆粒大而明亮的,稻子要用品質好的,韭菜要用根莖粗壯的,鹽要用鹹味重的。《禮記·內則》:“牛夜鳴則庮(yǒu);羊冷毛而毳;狗赤股而躁,臊;鳥皫(pio)色而沙鳴,鬱;豕望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斑臂,漏。”意思是在夜裏經常叫喚的牛,其味道很差,羊毛稀疏毛端打結的羊肉膻味大,屁股的毛掉光了、舉動煩躁的狗,其肉臊味異常,羽毛沒有光澤、聲音嘶啞的鳥,肉質量差,不住抬頭睫毛很亂的豬,肉腥味重,脊背發黑前脛有毛斑的馬,肉很不好吃。雖然記述的是2000多年以前的事情,但這些選擇鑒別烹飪原料的經驗時至今日還在運用。

二、烹飪原料去粗取精

《禮記·內則》記載:“肉曰脫之,魚曰作之,棗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膽之,柤(zhā)梨曰攢之。”意思是肉要剝皮脫骨,魚肉要刮鱗去鰓去內髒,棗子要去除其表麵的灰塵,使之像新鮮的一樣,栗子要挑選,不好的不要,桃子要把其表麵的絨毛擦掉,梨子要逐一察看,把有損壞的去除掉。

三、烹飪講究衛生

烹飪原料有一個共同點:極易腐爛變質。人類有史以來追求的正是健康衛生的食品,不健康的食品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所以才有神農嚐百草而流傳千古。孔子說得好:“食(yì)而(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論語·鄉黨》)糧食黴爛發臭,魚肉和其他動物原料變了質,食物顏色變壞,有難聞臭味的東西等,這樣一些食品,全都不能吃。孔子明確無誤地提出一個食品的食用標準來,不能不說孔子開啟了山東菜乃至整個中國飲食衛生的新時代。

四、烹飪調味因料而用、因時而異

《禮記·內則》說:“調味之法,因料而用,五味之用,因時而易。”“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yì,《康熙字典·申集上》:煎茱萸也),和用醯,獸用梅。”原料不同,所用的調料就不一樣,要根據原料來選擇調料,季節不同,就是同一種原料,所用的調料也不應該相同,在春天的季節裏,由於細菌繁殖很快,人體極易受到病菌的感染,因此必須多使用酸味調料,酸味調料對病菌的生長繁殖有抑製作用。

五、烹飪注重造型

自盤古開天以來,人類追求的都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真、善、美。何為美?中國古代所謂“文質彬彬”,強調的是內在美與外在的形式美和諧統一,而內在氣質必須通過外在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那麼烹飪的美又在什麼地方呢?烹飪工藝、烹飪營養、烹飪衛生、烹飪民俗等是烹飪內在的美,烹飪原料所展現出來的形狀,比如:絲、丁、片、塊、條就是烹飪外在的形式美。原始烹飪,烹飪原料不分割,整體食物食用起來不方便,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烹飪技藝的不斷進步,整體的烹飪原料必須分解成小形體。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了“割不正不食”。這句話包含了深刻的烹飪哲理,他把烹飪的外在美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正”就是不美,不美就是造型不好,造型不好必然影響到一個完整的烹飪作品,必然對飲食活動的全過程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