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冷菜烹調方法(1 / 3)

山東常用的冷菜烹調方法有:拌、熗、辣、醬、鹵、酥、熏、凍等。

一、醬

(一)概述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不得其醬不食”。足見當時山東地區的人們對醬這種食品的喜愛。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醬這種物質可能並不是太豐富,也許是當時達官貴人社會名流餐桌上常備的物品,尋常百姓家要享用它可能是一種奢望了。

可是現在,醬在山東乃至整個中國的北方地區,它是一種極其常見的冷菜烹調方法。由一種食品升華為一種烹調方法,在中國烹飪的百花園中,絕無僅有空前絕後。在這個由食物變成烹調方法的漫長過程中,我們不難想像山東人對於醬的追求超乎尋常。山東後世子孫們不但遵祖訓而行,而且對於“聖人訓誡”又有發展。

醬作為一種食品,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我國在先秦時期已有豆醬、麵醬。《物原》載:“周公作醬。”《禮記·典禮》載:“膾、炙處外,醢、醬處內。”醢為肉醬,醬為豆醬。北魏山東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有專章記述做醬的技法。做醬的原料多種多樣,比如:黑大豆、牛肉、羊肉、鹿肉、雞肉、兔肉、魚肉、蝦肉等,對每種原料還有具體的要求:黑大豆要春天下種的,此時下種的大豆豆粒小,而且均勻;牛肉、羊肉等必須取新宰殺的好肉,去掉脂肪不用,用了脂肪醬就嫌油膩,幹了的陳肉不可用等。連做醬時氣候都有具體說明,做醬時的盛器不能任意亂用,做醬時所用原料的比例搭配等都作了詳盡的論述。現代醬有三大類:豆醬、麵醬、蠶豆醬。豆醬又稱黃醬、老坯醬、大醬、京醬、油坯,以黃豆或黑大豆為原料製成的,也可加米、麥子或麵粉一同製作;麵醬又稱為甜麵醬、甜醬、金醬,以麵粉為原料製成,色黑者稱為黑醬。我們通常將若幹製作成糊狀的調味品和食品稱為醬。

為什麼我們的先人對醬推崇備至?因為醬是發酵製品,具有獨特的色、香、味。醬有一定的顏色:發酵過程中,原料分解產生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其中一部分化合生成氨基糖呈棕紅色,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棕色化合物,葡萄糖在高溫下脫水生成焦糖呈棕紅色;醬有特定的香味;發酵過程中進行複雜的生化反應所產生的各種化合物的綜合表現,香氣的成分主要是醇類、酚類、醛類、酸類、酯類等;醬是各種單一味的複合體,它有鮮味、甜味、苦味、酸味等。鮮味的來源是發酵產生的各種氨基酸,比如穀氨酸,其次是發酵產生的肽氨氮;甜味的來源是曲黴分泌的澱粉酶將原料中的澱粉糖化而形成的;酸味是發酵產生的有機酸引起的;苦味是酪氨酸引起的。醬通常呈糊狀。醬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保健食品。難怪乎《釋名·釋飲食》:“醬者將也,能製食物之毒。如將之平暴惡也。”醬味鹹性寒,除熱解毒,解時行暑熱、內髒鬱熱及各種藥毒、食毒、各種蟲毒。

(二)定義

將加工好的原料放入醬湯內,旺火燒沸,慢火加熱至原料符合成菜要求的一種烹調方法叫做“醬”。

“醬”的原料都必須先焯水去血汙和雜質,醬出來以後色澤才美觀。

許多醬的原料,在正式醬之前,要用調味品醃製,再洗出血汙。

醬湯有兩種:一種是陳年老湯,幾年、幾十年、上百年的老醬湯,時間越長越好。由於風味物質不斷聚積,醬出來的菜肴別具一格;另外還有一種是新對製的醬湯,新對製的醬湯在風味上不能與老醬湯同日而語。

新醬湯的對製方法多樣,主要表現在調料的品種,以及各品種之間的比例。下麵介紹一種醬湯的對製。

鮮湯(雞、鴨、肉、骨頭湯皆可)15kg、醬油25kg、蔥、薑各200g、食鹽500g、整花椒40g、砂仁5粒、桂皮10g、八角25g、丁香40g、小茴香25g(這些香料用紗布包好,再用線紮好,行業術語稱之為料包)。將上述原料放入鍋中,急火燒開,改用小火加熱,待出香味,醬湯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