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生,1888年生於上海,7歲喪父,1906年進入聖約翰大學學習。由於不承認對上帝的信仰,本來可以赴美留學的他,大學二年級就輟學了,此後即輾轉塵世,開始了事業上的奮鬥。
劉鴻生白手起家,曾創建下火柴、水泥、毛紡、搪瓷等十幾個大企業,還創辦了銀行、保險等,總資產達兩個多萬元,被譽為“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他與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有千絲萬縷的割舍不斷的關係,又有諸多的一言難盡的矛盾衝突。
解放後任全國工商聯常委,1956年10月1日,劉鴻生因病離開人世,享年68歲。去世後,胡厥文副員長曾給予他這樣的評價:“劉鴻生先生確是少有的名副其實的愛國企業家,其勤儉節約,細大不捐,是難能可貴的。看事業,看問題,準確果斷,所以他經營的事業,無不成功。”
真正的經營大師,都能敏捷地抓住身邊的機遇,甚至當這機遇還未太成熟時,就能夠及早發現並主動創造機會。劉鴻生就是這方麵的能手。他年紀輕輕便深諳世事,經過精心的準備和策劃,接近權勢人物周仰山並獲得其引薦,跨出了人生事業的第一步。
1906年秋,劉鴻生輟學,正式步入了社會。他可不是等閑的少年,他胸懷大誌,決心闖蕩江湖,幹一番大業。寧波人重鄉情。凡是寧波人聚集謀生的地方,幾乎都組辦有“四明公所”或“寧波同鄉會”,是同鄉相關照的幫會。寧波府所屬的幾個縣,如鄞縣、慈溪、奉化、定海、鎮海、寧海、像山等在上海聚集的最多,實力也最強,旅滬寧波人同鄉會居全國鄉幫之首,而成大氣候,發大財的人也最多,如葉澄衷、周仰山、朱葆三、虞洽卿等著名大資本家皆是。如蔣介石所說“善賈的阿拉甬人”。初出茅廬的劉鴻生認識到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依靠寧波同鄉的提攜,特別是有錢有勢的大老板的提攜。於是他想到了此時擔任旅滬寧波人同鄉會會長的周仰山。這周仰山可謂財大氣粗,聲名顯要,且與洋商關係非凡,正是倚重的好人選。周仰山與劉鴻生的父親劉賢喜,一來是同鄉,二來劉賢喜為人精明、恭謹,相交也算不薄,劉鴻生幼時也曾見過周仰山一麵,此時相求,多半會有所幫助的。想雖如此想,但劉鴻生卻沒有草率地急於求成,而是先弄清底細,再訂實施計劃。因為其父劉賢喜是靠鄉情和人緣與周仰山結識的,論經濟地位,那是項背難望的。而且,劉賢喜生前兩家尚算不得通家之好,如今已死去十多年,更斷了十多年往來。本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不知還有沒有那點兒舊情?如寫信去求,也很可能出於同鄉之誼,為他略作安置,但“略”而已,絕不會符合劉鴻生的願望;若登門造訪,一來是沒錢置辦相應的禮物,二來是如此顯貴的忙人,知幾時才會得個單獨召見的機會,又怎趕得巧正是心平氣和之機?於是,劉鴻生便當即下功夫深入了解周仰山的為人與現狀。劉鴻生隻要下功夫,便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而且把握得準的。很快,能通過的各種途徑都通過了,再經綜合分析,認定周仰山是個有膽有識、寬宏大量的人,如今財氣一大,地位一高,更是重聲譽,講體麵,喜歡獎掖後輩中有出息的人。這就再好不過了。經過一天的準備,劉鴻生給周仰山寫了一封信,信中隻是叩安問好,執通家子侄之禮,說幼時良好印象,談父親在日無時不由衷讚歎周伯的為人,要鴻生終身視為表率,如今父逝雖久,言猶在耳之類,概不提及請其提攜之語。這頭一封信,不是寄出,是托一地位不低、聲譽頗好的同鄉入周府辦事,麵呈的。劉鴻生自信,那同鄉對他的印象頗佳,會代他說的,起碼引起周仰山對此信的重視。不至於因為忙或無關緊要而不及時看或不細看。
果然,效果很好,不久,周仰山回了信,雖短,卻也有情,誇獎並約請了劉鴻生。劉鴻生緊接著寫了第二封信,除禮節問候外,又提說乃父生時曾一再叮囑以周伯為至親;臨終又囑咐要在為人方麵多聽周伯教誨。這些都真摯而又恰當地投合了周仰山性情,沒有幾天周仰山便親自到劉家來了。憑著對周仰山的了解和自信,這是在劉鴻生的意料之中的,隻是沒想到會來得這麼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