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盧作孚事略:善識時務善經營(1 / 1)

盧作孚,1893年出生於四川合江,是中國現代民族工業史上著名的航運實業家。他白手起家,創辦民生輪運公司,由一條載重70噸的客輪發展到擁有江輪、海輪148艘,在內河與外海有數十條航線,分支機構和附屬單位遍及全國,職工超過萬人的大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集團之一。

盧作孚少年時因家庭經濟困難僅讀完小學便輟學,後靠補習自修竟成為中學生文化補習的教師。辛亥革命前夕,他加入中國同盟會,投入辛亥革命的洪流中。此後任《群報》、《川報》記者、編輯和主編。1921年任四川永寧道教育科長,推行新文化運動。1924年任四川通俗教育館館長。次年他毅然辭官,以敏銳的經濟眼光和膽識,謀劃創辦民族航運業。他依靠集資,在上海訂造70噸小客輪1艘,並冒著極大的風險以實行分期付款辦法終將小客輪“民生”號建成下水,遂開展重慶至合川的客運營業,終於取得初步成功。

盧作孚多謀善斷,善於捕捉各種契機,並適時改行重慶至涪陵江運水線,使客運開始不斷興旺發達。他大膽改進經營方式和手段,廢除了買辦製,開展周到服務,深受當地民眾歡迎,公司名聲由此大振。由於外國資本的競爭和欺壓,民族資本的輪船航運業紛紛倒閉。盧作孚為了與外國資本作鬥爭,他主動聯合破產的民族航運企業,使長江上遊幾十家中國輪船“化零為整”,形成聯合。為更好地發展民族航運業,與帝國主義競爭,同時與四川軍閥控製的軍輪競爭,他出任四川航運管理局局長。由於他的經營,最後兼並了劉湘、潘文華、楊森、範紹增、李家鈺等軍閥的軍航公司。從此成為長江上遊最大的民族資本的輪船公司——民生公司。

盧作孚創辦民生公司後,遭到了英國太古公司、怡和公司、日本日清公司和美國捷江公司的嫉恨。他們先後采用了一係列手段,如降壓運價,甚至不收船票倒送禮品的卑劣手段來與盧作孚民生公司競爭,企圖以此壓垮盧作孚。為了迎接挑戰,針鋒相對地與外國輪船公司搏鬥,盧作孚利用外輪服務質量低劣的特點,努力提高民生公司的服務質量,同時提出“中國人不坐外國船”的愛國口號,由此得到了廣大旅客的讚揚和支持。經過兩年較量,盧作孚最終戰勝了外國對手,使美國捷江公司宣告倒閉。怡和和亞細亞公司也縮小了業務範圍,英國的太古公司也被迫與盧作孚開展航運合作,共同協議貨運價格,最終使民生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獨占鼇頭。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保證中國政府和軍隊及工業的內遷,盧作孚竭盡全力,幾乎承擔了整個內遷航運任務,為中國抗戰付出了巨大艱辛和重大犧牲。在他的全力指揮下,當時國內一些主要兵工企業和軍用物資以及政府機關、各界人民得到了及時疏散。在內遷中他提出的長江“三段航行”和“分段運輸”的措施,取得了重大的效益。盡管在戰時,他的船運大軍蒙受了4000餘噸位以上的損失,但由於他經營有方,至抗戰勝利時,其船隊仍有船隻84艘,2.6萬餘噸位,比戰前增長了1倍。

抗日戰爭勝利後,盧作孚為“與列強從事海洋航業的競爭”,擬向美國實業界和金融業以及加拿大政府借款發展本國航運業,經與宋子文等官僚資本的激烈鬥爭後,終於取得了借款,合辦了“太平洋輪船公司”。由於盧作孚的精心謀劃,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使企業盈利並挫敗了官僚資本集團的壓製陰謀,保持了擁有148艘、51000餘噸位的輪船並兼營鋼鐵、煤礦、電力、染織、保險、銀行等企事業的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之一的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盧作孚出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還將民生公司在海外和香港的18條輪船全部帶回到了國內,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