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1 / 1)

陳浩誌同誌的長篇小說《葫蘆村筆記》是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獨特視角而底蘊深厚的作品。它是一部中國現代鄉村的文化風情畫,也是中國鄉村從舊社會到新社會的曆史風雲圖和各種人物的命運浮沉史。說它視角獨特,因為作者關注的不是社會變革的曆史大事件,他把曆史大事盡量淡化,舉凡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幹部下放、知識青年下鄉、農村土地承包等曆史事件的過程,都被輕輕放過,小說不是從完整事件中去展示人物,而是從人物命運的浮沉和人物性格的變化中去切入生活,去展現事件的大略脈絡或局部。與人物無關的事件過程都被隱入淡淡的曆史背景中,而將主要的筆力集中於人物命運和性格的刻畫上。所以,小說的篇幅雖隻二十萬字,卻能再現近百年的曆史。這種有意選擇的獨到視角,還因大量著墨於鄉村文化風情的描寫,包括婚喪嫁娶、占卜巫術、佛法儒道、年節慶典、民間傳說和民歌民謠等等的民俗風情細節,使得小說充滿了濃鬱的文化底蘊和神韻,給作品渲染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而,也都增添了作品風格的獨特。小說的獨特構思也有益於作品風格的鮮明。以地主趙仕達的大厝建造為起始,以大厝的衰敗,被稱為“鬼厝”,最後又以大厝的改建、讓眾多村民搬入為結尾,構成全書故事框架的主要情節線索,其間又配以縣幹部丁解文領導鄉人開水渠、文革中被冤入獄到出獄後又返葫蘆村修複水渠和趙仕達趕走兒子趙鴻途,到數十年後趙鴻途從台灣回到村裏改建大厝為副線,使得小說既富曆史的縱深感,又具富曆史變革的時代感,還體現了小說結構的完整性和均衡性以及於小見大、於個別見一般的典型概括的魅力。閩人寫小說,很大的吃虧之處,是不能用生動活潑的地方方言來寫,而必須用北方普通話。但《葫蘆村筆記》的語言並不普通,作者似乎從明清的白活小說得到借鑒和營養,使敘述語言帶有古典的簡樸和隨意,又融入現代漢語來自歐化的綿密與清新,還汲取了民間富於地方特色的生動口語,這就使小說呈現出相當獨特的語言韻味,簡潔樸素而又色彩紛陳,足以流暢地表現各種人物及其複雜的思想和情感。

除了風格獨特,小說的最大成就應是它的成功的人物描寫。讀後許多人物都能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聰明、勤勞的趙仕達從“打工仔”變成擅長聚斂錢財、雄踞一方的大地主,剛強的性格演變為剛愎、自負、冷酷,他從創立家業到毀敗家業,乃至被人民政府所鎮壓,活活畫出錢財聚斂和封建意識如何使人異化的悲劇!大厝裏憨厚的長工錦現與善良的丫頭翠枝早就相戀,但翠枝因為偶獲主人的“善贈”,解放後竟被打成“地主婆”,使得有情人直到改革開放後的花甲之年才能成為眷屬。少女寒梅在舊社會的大厝守節而死,少婦雅蘭在新社會的“文革”中受鬥而亡,兩個美麗女性均可謂冰清玉潔,小說寫他們的死,死得悲壯而美麗,令人震驚和震撼!老漁頭的豪放仗義,“快嘴嬸”的爽直善良,從同情到愛上嫂子、數十年始終不渝的趙鴻途的癡情和高尚,蒙冤入獄十年而不改為人民的革命初衷的縣委書記丁解文,流落葫蘆村裝成“聾子”的前國軍軍官和啞巴“北方婆”,這些人物的現象刻畫都相當豐滿,他們由曆史造成的命運,讀之實在令人唏噓!至如下鄉知識青年宋晨亮、陳楠、明全、亦軍、寶成、丁潔等不同遭遇和朝氣勃勃的新的精神麵貌和鄉村醫生祥瑞、宜生等鄉人樂於助人的善良,乃至有如“左棍子”、靠吃鬥爭飯而維持生活的長條,雖著墨皆不多,也都使讀者難於輕忘。

總之,這是一部由娓娓的敘述和如畫如歌般的描繪構成的小說文本,它在現實主義的筆觸中透出因民間傳說和迷信風俗而顯現的神秘的魔幻色彩。小說對於南方閩東山水景物的描寫也十分出色,葫蘆村、穆水溪、大厝坪及其後山神秘的不時升騰紫霧的密林,那熱鬧的賽龍舟,那碼頭岸的大榕樹,那陰森的綠青蛙出沒的大厝,那小街上的裁縫鋪,那水車不停地紮紮響的、為村人磨麵舂米的磨坊,那長滿菅草和花絮的溪灘,都仿佛水彩畫般展現在讀者麵前。而葫蘆村村民的淳樸、寬厚和互幫互助的傳統的和諧民風,盡管受到時代風雨的衝擊,卻總如溫馨的春陽那樣,始終照耀在這遠離城市的山穀裏,浸潤著自己的子民,呈現出人性的美!小說盡管淡去曆史背景,卻仍然勾畫出現代中國的主要曆史關節和曆史進程,葫蘆村民經曆過種種苦難,卻自強而生生不息,終於迎來改革開放後祥和富裕的新生活。作者通過葫蘆村,實際上畫出了現代中國農村的曆史巨變。這就是現實主義的典型概括和藝術描繪的力量。小說表達的思想品味是健康的,其中寓含的人生哲理也發人思考。

陳浩誌同誌長期在閩東工作,他的小說寫的就是自己的家鄉,所以,可以看出他生活積累的豐厚。我曾在他的家鄉上過小學。讀他的這部小說就分外感到鄉風民情的許多細節的親切。他曾寫過許多散文和別的作品。《葫蘆村筆記》是他的第一部長篇。我很高興福建作家又寫出一部內容厚重,藝術上也比較成熟的作品。因此,我願意向廣大的讀者推薦。是為序。

2011.7.20於北京花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