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乃是後事師,
探秘萬戶意義深。
欲問意義今何在?
航天安全核中心!
萬戶飛天謎團重重,《流言終結者》因為模擬萬戶飛天,把自己也弄成謎團的一部分。萬戶飛天遭質疑,阿波羅登月也遭質疑。一個新事物誕生時的特征影響深遠,頗具現實意義,絕不可小視!
那麼,萬戶飛天的時候有哪些特征?現代航天是不是也具有這些特征?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再次重溫一遍基姆先生書中描述的萬戶飛天故事:
“大約在14世紀末,有一個中國的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四十七支當時能夠買到的大火箭,把自己捆在座椅上,兩隻手各拿了一個自製的大風箏,叫他的仆人同時點燃四十七支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向上方……
把萬戶當年飛天的時候的特征,拿來與現代航天活動的特征聯係起來作比較,就會發現,一個新事物誕生時體現出來的諸多特征,哪怕經過劇烈的時代變遷,哪怕經過幾百年時間的風風雨雨,其誕生時的特征在本質上卻依然不變!……?
本人高小畢業,不敢妄自推論以上說法是否合符某條科學規律。自己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現在,我們就根據基姆先生書中的描述,把萬戶飛天與現代航天活動聯係起來,就事論事,做個比較!
“大約在14世紀末”,這是萬戶飛天的時間,是一個大約的時間段。“大約”是關鍵詞。現代航天也是如此,要發射一艘宇宙飛船,隻能事先確定某一個時間窗口,也就是一個時間段,而具體的時間點隻能是“大約”。這不但有因為火箭自身安全技術的原因,更還有天氣的原因。可以肯定的說,現代航天火箭的發射時間與“大約”這個特征關鍵詞是脫離不了的影子。火箭發射時間上的“大約”是現代航天的特征之一!
“有一個中國的官吏叫萬戶”,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有一個明朝的官吏叫萬戶”。而這句話把“官”與“吏”同時放在一個人的身上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前麵做過推測,萬戶飛天事件是由一位外國人記載的,因為對中國典故的過度解讀,以及漢語言文字中的防火牆與迷魂陣的原因,導致這位外國人對萬戶身份的誤解。陰差陽錯的把“官”與“吏”的身份同時放在了萬戶的身上。使萬戶與現代航天員有了相似的特征。
先來說說明朝的“官”,明朝官員的產生在中國曆史上最為嚴密,全部官員都是從進士之中選拔出來的。而其它朝代舉人就可以做官。每一個進士都要經過童生,秀才,舉人的考試,每一道考試都要淘汰大批的落選者,考進士更是非常嚴格,全國每三年考一次。考試現場戒備森嚴。優秀者中的佼佼者才能成為進士,官員就從這些優秀中的佼佼者之中產生。
明朝的“吏”是怎麼產生的呢?明朝對“吏”的學曆要求相對要低一些,秀才與舉人就可擔當此職位,“吏”擔當副職或是實際辦事人員,執行“官”的意圖,有較強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和辦事能力。
航天員的選拔標準也非常嚴格,先從普通候選人中挑選出合格者,成為預備航天員,這些預備航天員經過長期訓練後,然後從中挑選出最優秀的人,成為承擔飛行任務的真正航天員。
航天員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具有在緊急情況下冷靜、果斷處理問題的能力。當然還要具備執行能力,人際關係溝通能力。
可以說,明朝官吏的產生與今天航天員的產生,其選拔標準之嚴格簡直如出一轍,都是從最優秀中選拔更優秀的,都是頂尖的人才。都是史上錄取標準最嚴格的職業。
萬戶不是官,也不是吏,是原始記載者陰差陽錯地把萬戶說成是一個官吏,然而正是這一陰差陽錯,把航天祖師與航天員的特征聯係起來,這正是萬戶飛天事件的神奇之處!
航天祖師的名字叫“萬戶”,“萬戶”這兩個字麵上的意思就是“一萬個家庭”。可不可以這樣大膽想象,這是不是預示將來人類移居外星時,若要在外星上全麵繼承人類的優質製度和必需的行業,至少需要一萬個家庭的人口規模呢?
接下來的一段話是“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當時能夠買到的四十七支大火箭,把自己捆在座椅上,兩隻手各拿了一隻自製的大風箏”
萬戶飛天時坐上座椅,把自己捆在座椅上。航天員升空時坐上座椅,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座椅上,兩者的特征是何等的相似!
“兩隻手各拿了一隻自製的大風箏”這個情節與現代航天也有相同的特征!放過風箏是人都知道,風箏飛得再高也是由地麵上的人控製的。一旦風箏線斷失去地麵人員的控製,風箏就會丟失。
現代航天也有此特征,無論是衛星,飛船,還是空間站,不管飛得有多高多遠,都由地麵人員控製,一旦某飛行器“斷線”失去地麵人員的控製,就意味著該飛行器丟失。
某電視台在一檔娛樂節目中播放過利用風箏載人成功飛離地麵的畫麵,那是一隻大風箏載一個人,確實飛離了地麵。但如果是兩隻風箏載著一個人飛離地麵絕對不行,放過風箏的人都知道,兩隻風箏靠得太近稍有接觸,風箏就會失去平衡出現大幅度搖擺,風箏線會互相纏繞,風箏本身都不能飛起來,就更別說載人了!
萬戶為什麼要手持兩隻風箏呢?不得而知!但卻與現代航天的特征不謀而合!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的時候,必須要使它們處於受控製的狀態,這就好像放風箏一樣,有一條無形的“線”牽著它們。牽著這條無形“線”的人就是地麵的測控中心。
飛行器不僅被一條無形的“線”在牽著,以免它們到處亂竄甚至丟失。而且還通過另一條無形的“線”來向它們接收數據。從這個意義來說,飛行器上有兩條“線”與地麵人員連接。
萬戶飛天時手持兩隻風箏的情節象征著現代航天活動的特征,雙手持的兩隻風箏連接的風箏線,象征著飛行器上的一條“風箏線”和一條“傳輸線”。
“他(萬戶)在座椅的背後安裝上四十七支當時能夠買到的大火箭”。萬戶把四十七支火箭安裝在座椅的背後,這就是名副其實的捆綁式火箭。這一特征與現代航天很吻合。
在現代航天活動中,為了把更重的飛行器送上天,把多枚火箭捆綁起來發射,可以讓眾多的火箭同時產生更大的推力。這就是捆綁式火箭。可以預見,捆綁式火箭應該是將來火箭發展的方向。而所捆綁的火箭數量將來應該會有所增加。
在探秘萬戶的火箭與風箏是時候,還應該注意到:火箭是買來的,而風箏是萬戶自製的,這一點與現代航天現狀極為相似,由於買賣火箭者眾,以致在世界上形成了火箭發射市場,並且競爭激烈。而飛行器(比喻萬戶的風箏)不輕易出賣,能自製者盡量自製,與火箭發射市場的激烈競爭相比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