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陽如血,彤紅的陽光斜照,照亮了滿地血跡斑斑的戰場。
五陵關外如是,關內亦如是。
這一座天下雄關,近年內卻接連被破,仿佛一個垂暮老人,失去了往日雄峻的身影和氣勢,多處崩壞,斷牆兀立。
各種形態的屍體,完整的,不完整的,橫七豎八,隨處可見。
戰爭的殘酷,隻有在戰場上,才能如此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直達人心,觸目驚心。
沒有人對此進行收拾,任由屍首橫陳,在時間的作用之下,開始發酵,讓人作嘔的惡臭散發出來,血澆大地,蚊蟲滋生。
三天前,蒙元鐵騎終於攻破了五陵關,這一場勝利,讓本已萌生退意的遊族們,重新煥發了鬥誌和煞氣。
因為關內,便是京城!
關於這一座城市的繁華和豐腴,千百年來,在文字上,在言論中,早已深入人心,令人向往。
望見京城的城牆,成千上萬的蒙元鐵騎就像饑渴的旅人看到了美食,一個個嗷嗷大叫著,蝗蟲般撲了上來。
其實在五陵關的攻堅大戰中,蒙元已經消耗不小,幾乎折損了三分之一的兵力,這還是在他們驅使了上萬中原百姓為炮灰的前提之下。
元文昌的頑固抵抗,很是讓蒙元首領感到意外。又或者,這並非是元文昌個人的命令發生作用,而是整個民族團體在麵對外敵入侵時,所呈現出來的堅韌和頑強。
不折不撓,寧死不屈!
民族的意誌凝聚在五陵關上,死戰不退。
對此,蒙元首領有過動搖,覺得是否太過於深入,戀戰太久了?出身草原,習慣狩獵的他,莫名感覺到了一絲危險。不過好在,最後還是破關而入了。
前麵,就是京城。
蒙元首領一聲令下,開始攻城。但在城下,蒙元鐵騎同樣遭受到了頑強的抵抗。
孤城,往往意味著絕望。但有時候,絕望卻會讓人爆發,背水一戰,殊死一搏。
蒙元過處,屠城一空。
對於這一點,被困在京城的萬千人家十分清楚。橫豎都是死,為何不以死相爭?
於是乎,無路可逃的人們紛紛自願奔上城頭,衝向城門,即使沒有兵器盔甲,即使隻是拿著鐮刀鋤頭,即使隻是一身布衣。
在這一刻,平民百姓都成為了鬥士。
在這一刻,民族意誌再一次凝聚在京城城牆上,凝聚在每一塊城磚之上。
沒有迅速破城,讓蒙元首領頗為急躁,卻不甘就此離去。因為他知道京城的抵抗絕不會一直這樣堅持下去,也許下一波猛攻,也許再衝殺一次,那城門便會失守,支離破碎。
在戰場上,損耗幾乎都是雙向的,就看哪一方更多一些,更難以承受。
其實他並沒有估算錯誤,幾番搏殺之下,京城的抗線真得到了瀕臨崩潰的臨界點。
戰爭很注重士氣,但士氣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再讓蒙元騎兵攻多幾天,如果蒙元的戰備再充分一些,比如多準備點攻城器械——作為遊牧部落,對於城池的概念認識頗為薄弱,他們更依賴坐騎衝鋒,而這樣的作戰方式和特長,在廣闊的地形上能威風八麵,大殺四方,但攻堅起來就顯得力有不逮了。
這也是強弩之末的元文昌部眾,能苦戰堅持那麼長時間的主因。
隻是,世事無如果。
攻城戰第三天,一支大軍突然出現在後方,旗幟飄揚,一個鬥大的“陳”字隨風飛舞;另有“銳士”、“玄武”等旗號鋪張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