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大釗年譜簡略(1 / 3)

1889年(誕生)

10月29日(清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六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乳名憨頭,6歲時取名耆年,字壽昌;後改名大釗,字守常。一生用過許多化名、筆名,主要有龜年、李釗、孤鬆、明明、冥冥、常、釗、大釗、S.C生、獵夫等。

父親李任榮(1867~1889)早年患肺病,在1888年冀東大地震中病情加重,於李大釗出生前7個月病逝。母親周氏(1865~1891)在生下李大釗後不久亦去世。靠祖父李如珍(1827~1907,李任榮的過繼父親)撫養。家中有田90多畝,房屋20多間。

1895~1904年(6~15歲)

入本村私塾,先後從單子鼇及“增廣生”趙輝鬥、國子監“優貢”黃玉堂讀書。10歲時與本村趙紉蘭結婚。趙紉蘭(1884~1933)粗通文字,能看《紅樓夢》一類小說;勤勞溫順;為李大釗生育了9個子女。

1905年(16歲)

應科舉考試,其間清政府下令停辦科舉,遂轉入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中學。這裏除舊學經史內容外,已經開設新式自然科學、英文等課程。

1907年(18歲)

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法政諸科及英、日文。在此6年期間,接觸了西方啟蒙思想家盧梭等人的著作。

1908年(19歲)

在自己的書齋“築聲劍影樓”寫下《登樓雜感》二首,抒發憂國之情。

1910年(21歲)

參加天津學界要求清政府開設國會的罷課活動。

1912年(23歲)

秋,參與組織北洋法政學會。

冬,在北京加入中國社會黨,次年2月任該黨天津支部幹事。

1913年(24歲)

3月,任北洋法政學會編輯部長,編輯《言治》月刊。該刊於同年4月正式出版,共出6期。

在該刊發表《大哀篇》、《隱憂篇》、《裁都督橫議》、《論民權之旁落》等文章、詩作30餘篇。對民初黨爭、國家呈分裂之象、兵匪遍地、人民塗炭表現出極大憂慮。提出加強黨德,廢督,進行國民教育,實現統一民主等主張。同時接觸到明末愛國之士朱舜水的事跡和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思想,增強了民族主義和以改造人心為改造社會前提的意識。

6月,自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到北京辦《法言報》,得孫洪伊、湯化龍的資助,於同年冬赴日本留學。

12月,與同學一起翻譯日本人中島端的著作並加駁議的《〈支那分割之命運〉駁議》一書出版。

1914年(25歲)

1月,抵東京,住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館。

春夏,結識章士釗,在章辦的《甲寅》月刊先後發表《風俗》、《國情》等文。前者提出“昌學”救國,在政治中心以外別建“群樞”的主張;後者駁斥了袁世凱的美國顧問古德諾所謂中國國情不宜急於仿效西方國家民主製,而應先建設強有力的政府,以維持秩序的觀點。

同期在《中華》雜誌發表《政治對抗力之養成》一文,根據章士釗的“有容”政治觀點,呼籲袁世凱政府、曾依附於袁世凱的進步黨、“二次”革命後繼續反袁的國民黨暨中華革命黨人和所謂“各方人士”,在憲法範圍內形成互相容納,互相抗衡的政治局麵。並且,第一次提出民眾思想是決定曆史發展的主要因素的思想。

9月,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共學習3個學期。聽過國家學原理、帝國憲法、經濟學原理、近代政治史、民法要論、刑法要論、政治經濟學原著研究、古典經濟學原著研究等十幾門課程。在從第一學年到第二學年進級考試中,參加了10門考試,以平均66.90分的成績列106人中的第40位,評為丙等。其間受到早稻田大學安部磯雄教授的帶有宗教色彩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並接觸到法國學者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和美國學者愛默生的帶有把握今日內容和樂觀主義色彩的哲學。

1915年(26歲)

2月,參加中國留學生為反對“二十一條”而舉行的抗議活動。加入留日學生總會,受該會之托,撰寫《警告全國父老書》;6月,編印《國恥紀念錄》,並撰寫《國民之薪膽》一文。

8月,在《甲寅》月刊第1卷第8號發表《厭世心與自覺心》,針對陳獨秀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提出的愛國是“愛其為保障吾人權利謀益吾人幸福之團體”,自覺是“自覺其國家之目的與情勢”等看法,提出“自覺之意,即在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的觀點。

12月,因國內興起討袁護國運動,一度被迫解散的留日學生總會再度成立。被推選為該會文事委員會編輯主任,主編總會機關刊物《民彝》。

1916年(27歲)

1月,為協調討袁事宜返上海,住兩個星期。2月2日被早稻田大學以“長期欠席”理由除名。

春,參與發起組織的神州學會在東京成立。撰寫《青春》一文,提出宇宙是整體生命無限和部分生命有限的統一;有限的生命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無限輪回構成宇宙無限的生命、無盡的青春;人的知、情、意結合而成的再造精神、再造能力可以使個人、人類、地球永葆青春,可以再造衰落、毀滅的民族、國家,使其再生。這一思想和後來提出的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奔流不息、刻刻流轉、時時運動的“大實在的瀑流”等思想構成了李大釗特有的唯物的辯證的宇宙觀、進化的曆史觀和創造的進步的人生觀。撰寫《民彝與政治》一文,將“彝”釋為“器”、“常”、“法”,說明“民彝”即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習性、本能、智慧、品德及其持守的心理、願望、意誌、價值觀念在國家政治中有著重要地位,是政治的源泉,應當在政治上得到充分體現;指出理想的政治應是“唯民主義為其精神,代議製度為其形質之政治”,即“國法與民彝間之連絡愈益疏通之政治”;挖掘了造成中國數千年專製惡政,阻礙民彝體現於政治的四個原因:“曆史積重之難返,依賴根性之難除,眾論武斷之難抗,法製拘執之難移”。號召人們認識到“民彝”可以創造曆史,不要讓古之聖經賢傳牽著鼻子走;英雄偉人是受群眾驅策的,不必迷信他們;要堅持言論自由;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來自“民彝”之“理”應當不斷使法有新的內容。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民彝政治觀。

5月,回抵上海。21日,出席進步黨中以孫洪伊為首的部分反袁分子組織的研究憲法的會議。該會部分成員不久後與部分原國民黨籍議員組成憲法商榷會。

7月,應湯化龍、孫洪伊邀請,離上海赴北京主編《晨鍾報》。該報於8月15日正式創刊。在創刊號上發表《“晨鍾”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等文,根據其“青春”、“再生”的哲學思想,提出創造“青春中華”的理想。不久後,因湯、孫間矛盾和政治主張與湯化龍不合,辭去該報職務。

9月,與高一涵等籌辦《憲法公言》。該刊於10月10日出版發行。在該刊上先後發表《省製與憲法》、《憲法與思想自由》、《矛盾生活與二重負擔》等文章。

1917年(28歲)

1月,應孫洪伊之托,和高一涵一起起草地方自治法規。28日,《甲寅》日刊在北京創刊。應章士釗邀,任該刊編輯,並先後在其上發表《調和之美》、《孔子與憲法》、《新中華民族主義》、《俄國大革命之影響》、《大戰中之民主主義》等文章60餘篇。

4月,與天津北洋法政學會同人籌辦的《言治》季刊出版。在該刊發表了批判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戰爭與人口》(上)等文。

7月初,因張勳擁立廢帝溥儀複辟,避走上海。

8月,在《太平洋》雜誌發表《辟偽調和》、《暴力與政治》,批駁梁啟超、湯化龍等人的“偽調和”觀點和支持、縱容暴力的行為。

1918年(29歲)

1月,入北京大學。加入校長蔡元培發起的進德會,為甲種會員,履行“不嫖、不賭、不娶妾”三條戒約。後當選該會糾察員並擔任《北京大學進德會雜誌》編輯。加入《新青年》編輯部。

2月,由章士釗推薦,接替章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18日,參與發起北京大學公餘法文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