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德軍眼中的維也納之戰(1 / 2)

1915年春天,年僅21歲的費多·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少尉正隨著沙皇俄軍跋涉在喀爾巴阡山脈陡峭的群山峻嶺中,那時他們的任務是擊潰奧匈帝國的防禦,穿越德布勒森布達佩斯拉包河,把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旌旗插到維也納城頭上。這個宏偉的計劃後來隨著俄軍的敗退一道破滅了,但是僅僅過了30年,已身為蘇軍元帥的托爾布欣正指揮著麾下的7個集團軍驅逐了盤踞在匈牙利境內的納粹德軍,搗碎了希特勒所謂的“東南護牆”邊境防線,排山倒海般跨入了奧地利邊境:通向維也納市區的第一座重鎮——維也納新城已於4月3日被克拉夫欽科坦克兵上將的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拿下,近衛第4和第9集團軍分別在同一時間內從東麵和北麵朝第三帝國的第2首都急速逼近。

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大軍也在多瑙河的南岸和北岸前進著。第46集團軍正橫掃匈牙利的西北角,近衛第7集團軍也於4月1日抵達距離維也納以東40公裏的布拉迪斯拉發近郊。盡管德國人在城裏駐有相對強大的炮兵(大約100門火炮),精心布置的防禦陣地和充足的彈藥以及食物儲備,被希特勒稱為“要塞”的布拉迪斯拉發也不過僅能夠守住區區幾天而已——要塞指揮官奧林上校手中隻有5個營的步兵(他們大部分都是戰鬥力低下的國民突擊隊和本土衛隊成員),再加上一些從匈牙利撤下來的殘餘部隊,麵對蘇軍的近衛部隊無疑是以卵擊石。德國人本希望組成一條至少部署有2-3個師的戰線,以此保證布拉迪斯拉發防線上的核心力量,但是最終沒有能力實現。陸軍最高統帥部的計劃是把布拉迪斯拉發構造成多瑙河上的“布雷斯勞要塞”(東普魯士重鎮)來拖住敵軍,抑止和減緩他們向維也納的進攻步伐。美夢很快就化成了泡影:蘇軍按照進攻方案在4月3日對城內展開炮擊,城中一名德軍第96步兵師的士兵形容道“從來沒有體驗過(如此猛烈的炮火)。”市內科裏巴的整座山崗都在炮火下陷入滾滾濃煙當中,山丘在顫抖,熊熊烈焰從無數房屋中竄出。蘇聯空軍同時開始對城內進行大規模空襲。

待準備炮火一停,近衛第7集團軍司令舒米洛夫將軍隨即投入近衛步兵第25軍的近衛第4傘兵師和步兵第409師,從東北逼近布拉迪斯拉發,步兵第23軍也同時立即由東麵展開進攻。蘇軍步兵和傘兵們一道於3日深夜發動最後突擊,逐街逐街的和德國守軍展開巷戰,戰鬥一直持續到次日清晨時分,步兵第23軍下屬第19師也在多瑙河艦隊炮火支援下沿著河岸前進。4月4日傍晚18點,最後一名德軍撤離了這個斯洛伐克的首都,撤退到多瑙河西岸,進入了在奧地利境內的新陣地。蘇軍大本營對於快速奪取布拉迪斯拉發十分滿意,步兵第23軍更是因為在巷戰中的優異表現而在番號前被冠上了“布拉迪斯拉發”的榮譽稱號,隨即近衛第7集團軍的官兵們奉命隨烏克蘭第3方麵軍一道盡快進入奧地利境內。

為了確保在奧地利國土上的作戰行動順利進行,蘇軍大本營於4月2日在前線對奧地利人民發表了聲明:蘇軍將隻打擊德國侵略者,而不會傷害奧地利人民,無論城市或者鄉村的普通百姓都無需離開他們的家園,停止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蘇軍將維持一切秩序,工廠生產和商業活動照常進行,當地的部門機構也將得到蘇軍的一切必要協助。人民將從納粹的統治之下解放出來,整個國家將保持獨立。4月6日,正當蘇軍陳兵維也納城下的時候,托爾布欣元帥也親自對維也納首都居民發表了聲明:“維也納市民們!追擊法西斯德軍的蘇軍已經在維也納城前……將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從德國軍隊手中解放的時刻已經到來了!但是節節敗退的德軍想重複他們在布達佩斯的所作所為,把維也納變成一座戰場。維也納和她的居民們將再次麵臨德國人強加給布達佩斯及其人民的毀滅威脅和戰爭恐懼。”元帥以下麵的話作為終結:“維也納居民們!協助蘇軍解放奧地利首都吧,為把奧地利從法西斯德國的鐵蹄下拯救出來而貢獻你的一份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