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帝國師的誕生(5)(3 / 3)

同月,第50重炮營營長和萊比錫高級指揮官少校皮特·漢森少校奉陸軍總部和黨衛隊全國領袖辦公室的命令,趕赴於特博格訓練場(興登堡訓練營)為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組建首個炮兵團。6月1日,在當地炮兵教導團的配合下,黨衛隊炮兵團正式開始組建,漢森的軍銜也從國防軍少校轉為黨衛隊的一級突擊隊大隊長(中校)。

6月12日,大約2000名士兵與他們的長官和士官一起抵達了於特博格訓練場,這些人全部來自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德意誌團以及日耳曼尼亞團,並且大多在原部隊的步兵炮連或機槍連服役。對於炮兵這種技術軍種,黨衛隊顯然缺乏足夠的人才,隻能依靠陸軍部隊。因此,整個黨衛隊炮兵團的訓練工作全部交給了霍夫曼上校指揮的教導炮兵團。來自炮兵學校的邁爾上尉也調入了黨衛隊炮兵團團部,參與組建工作。為了提高訓練效果,來自陸軍的12名中尉和24名士官也加入了黨衛隊炮兵團。按照編製,黨衛隊炮兵團下轄3個輕型炮兵營(裝備lFH18輕型榴彈炮),另一個重炮營稍後也沒能成立。

在教導炮兵團和炮兵學校的幫助下,黨衛隊炮兵團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訓練工作。由於所有的軍官和士官都來自步兵炮連或機槍連,所以基本跳過了基礎訓練,因為他們基本都掌握了射擊和瞄準技巧。經過8周的高強度實彈訓練(包括夜戰訓練),全團已經做好了迎接戰鬥的一切準備。其優異的表現和狀態甚至受到了國防軍第7軍指揮官步兵上將布施的親自表揚。在這期間,黨衛隊“N”營抽調人員為炮兵團提供了3個補給隊(6月11日,來自N的士兵抵達於特博格,並作為補給隊成為黨衛隊炮兵團的一部分),每個補給隊裝備20輛卡車(3噸半的歐寶卡車),由勃蘭登堡的歐寶卡車工廠直送。

1939年7月18日,3個炮兵小隊趕赴斯德丁,然後乘貨船前往東普魯士的皮勞(20日抵達)。8月中旬,黨衛隊炮兵團剩下的單位在斯德丁集結,並分乘多艘貨船前往東普魯士的港口。隨後,黨衛隊炮兵團在當地繼續開展起訓練工作,每個營都留下了1名陸軍軍官,每個連則留下了1名陸軍中士繼續協助訓練工作。8月10日,黨衛隊炮兵團同其它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單位一起加入了肯普夫裝甲師,並在後來的波蘭戰役中受到了戰火的洗禮,經受住了戰爭的考驗。同樣的,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的炮兵團也為後來的黨衛隊部隊炮兵單位建立輸送了大量的核心軍官,而首任團長漢森也成為黨衛軍炮兵部隊的奠基人。

以上這些部隊最終構成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也就是未來的帝國師。最初,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為黨衛隊新兵製定了嚴格的挑選標準,這也同樣適用於黨衛軍。一般隻接受身材高大、人種傑出、盡可能充滿活力的誌願者。為了確保這一點,應征者必須接受大量的體檢。此外,還必須年齡不超過23歲,身高1.74米以上,不戴眼鏡的人才能進入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相對的,在意識形態和政治成分上,黨衛隊卻沒有做過多的要求,誌願者甚至可以不是納粹黨員或希特勒青年團團員(盡管許多應征者都是)。可以說,黨衛軍在初期,士兵身體的平均素質可以說遠高於國防軍。

由於在戰前的幾次占領行動中表現搶眼,希特勒遂同意把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強化為野戰師團,不過雖然從1938年起就擁有3個步兵團以及其它師屬單位(隻缺炮兵連和幾個小的附屬單位),但整支部隊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後勤和戰術上都相當糟糕。雪上加霜的是,日耳曼尼亞團於1940年脫離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編製,參與到了另一支黨衛隊部隊——“維京”師的組建之中。填補該團離去後空缺的是黨衛隊第11骷髏步兵團,由於缺乏足夠的作戰經驗,該團在後來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幸存人員則陸續補充進德意誌團和元首團之中。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下屬各部通過參與德奧合並、占領蘇台德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行動中,獲得了大量的摩托化行軍經驗。這些經驗為部隊以後強化成真正的野戰部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加上裝備的改善(許多單位從騎馬或畜力拉拽換裝成了運輸卡車或汽車),希特勒建立黨衛軍師團的願望終於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