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反魚雷技術(1 / 3)

類型

主要分類

水麵艦艇是未來海戰的主要兵力之一。隨著魚雷技術的不斷發展,魚雷對水麵艦艇和潛艇的威脅越來越大,已成為製約水麵艦艇發展的因素之一。隨著魚雷從自控魚雷、聲自導魚雷、線導魚雷,逐漸發展到最先進的尾流自導魚雷,各國海軍研製的反魚雷技術也在不斷向前發展,目前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反魚雷防禦係統。為了抗擊魚雷的攻擊,目前世界各國研究開發的反魚雷技術可分為兩類:被動防禦,主動進攻。

被動防禦

被動防禦主要是通過在艦艇上塗層、貼片、敷設橡膠等措施來降低艦艇的噪音,使艦艇隱身,以降低被敵聲納發現的概率和減小聲自導魚雷的自導作用距離,從而達到減少被聲自導魚雷命中的目的。如原蘇聯潛艇表麵的吸聲材料“集束衛士”,能吸收入射波的1/3,而且由於吸聲層使入射聲波成漫反射,類似尾流層回波,影聲納工作,使聲納探測和魚雷自導裝置的作用距離縮短約1/3.

潛艇指揮塔部分塗敷這吸聲材料,使聲納識別圖象中的最顯著特征消失,難以識別。同時,在艦艇兩側或尾部拖帶防魚雷網,以阻攔魚雷,使艦艇免受損傷;或改進艦艇裝甲,采用鈦等高強度合金材料;或將艦艇外殼作成耐衝壓隔層或防雷隔艙,以對抗魚雷戰鬥部的穿甲和殺傷力。個別艦艇還進行了消磁處理,降低磁探儀的探測效果,並且導致磁和電磁引信魚雷失效。

主動進攻

主動防禦又可分為戰術防禦和器材對抗防禦。

戰術防禦主要通過改變艦艇的航向、航速及航深的方法來規避直航魚雷的雷跡和自導魚雷的探測,從而達到避開被敵雷擊中的目的。

器材對抗措施又包括軟殺傷和硬殺傷兩種。軟殺傷主要是通過采用各種誘餌、幹擾器和氣幕彈等,使來襲魚雷跟蹤或攻擊假目標或偏離航向,迷盲、消耗魚雷的動力,造成魚雷攻擊失效。硬殺傷主要是使用反魚雷浮標、反魚雷深彈、反魚雷水雷、反魚雷魚雷等,把來襲魚雷攔截、摧毀或讓其失去戰鬥力。

涉及學科

反魚雷技術涉及水聲及其它水下物理場、水下爆炸、水動力學、超高速水下推進、水下激光、軍事運籌學等基礎學科,也用到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火炮、火箭、水聲電子對抗等諸多行業的技術,還涉及電磁發射、高能放電等高新技術領域和網具等特殊裝具。具有邊緣學科技術的特點,已成為一門新興行業。西方國家把魚雷防禦計劃列在很高的優先等級。

相關技術

水聲;水下爆炸;水動力學;超高速水下推進;水下激光;軍事運籌學;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火炮;火箭;水聲電子對抗;電磁發射;高能放電。

技術難點

反魚雷技術的研究中比較大的難點包括:反魚雷武器水下速度和航程有待大幅度的突破;識別真假目標和抗幹擾能力需進一步提高等。

國外概況

早期的魚雷防護

早期的魚雷隻有貼近水麵航行的直航魚雷,對它們的防護可以借助網柵一類的器材來實現。主要分為兩個基本類型。一個類型稱做阻擋式防護,即設置障礙以阻擋來襲的魚雷。如停泊中的艦隻使用的防雷網、行駛中艦艇使用的所謂“防雷衛士”或防護拖線。

拖線是一種多節的空心管結構,用鋼纜貫串起來。不用時折疊收放在甲板上,在進入危險海區時,布放入水,利用展開器把拖線展開至距舷側一定距離處,拖曳前進。每節空心管中裝有炸藥,還可裝近炸引信。直航魚雷通常由舷側陣位上進攻,這種拖線防護設備能起到有效的阻擋作用。

第二種類型可以叫做阻攔式防護,即當探測到來襲魚雷逼近到一定的距離時,作出反應,發射若幹個爆炸物,形成屏障帶,把魚雷摧毀。

典型的方案是沿船舷布置若幹換能器,相鄰換能器的作用扇麵要彼此交疊,不留下空隙。每一換能器各有一座火箭深彈發射炮與之隨動。當由回波時間和多普勒頻移判定一定速度的來襲魚雷已進入一定距離時,使發射器擊發,發出一組深彈,入水後至一定深度引爆。爆炸形成的威力圈要相互重疊,並覆蓋整個扇麵。這是一種近距攔截手段。

防魚雷軟殺傷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自導魚雷和線導魚雷,這標誌著魚雷從此成為不折不扣的水下導彈。隨之出現了各種模式的水聲對抗器材,包括幹擾器、氣幕彈和誘餌。按作用類型,可將上述器材分為抑製和誘騙兩種。抑製就是降低或破壞對方的探測能力,如幹擾器,或發出強烈噪音,覆蓋一定範圍的頻段,掩蔽被探測的目標信號;或對準探測設備的頻道,使之飽和;或發出掃頻幹擾信號,間歇地進入對方頻道,破壞其接收效果。

氣幕彈則可理解為在一定範圍的空間信道上造成阻塞。誘騙是指模仿真實目標的感應物理場,比如模仿真實潛艇的輻射噪音,或對主動探測信號給出應答脈衝以模仿潛艇回波,使對方發生錯誤判斷和跟蹤,達到掩護本艇的目的。這就是誘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