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羅漢(1 / 3)

一、羅漢釋義

羅漢,又名阿羅漢,意思是殺賊、應供、應真、無生、不生、無學、真人,為佛教聲聞聖人。殺賊的“賊”,指見、思二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無生,即不生,阿羅漢證入涅槃,不複受生於三界之中,故為不生。應供,指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供養,故稱為應供。

阿羅漢是自覺者,在大乘佛教中,羅漢的果位低於佛、菩薩。在小乘佛教中,羅漢是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羅漢分為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和四果羅漢。

初果阿羅漢為須陀洹,又名預流果,也稱為入流、逆流,也就是逆生死之流,入聖賢之流。初果阿羅漢需要七次降生人間,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七番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位。

二果阿羅漢為斯陀含,又名一來果。二果羅漢需要在天上生一次,再來人間受生一次,證得阿羅漢果位。

三果阿羅漢為阿那含,又名不來果、不還果。三果羅漢不需要再來欲界受生,隻生於色界或無色界。

四果阿羅漢,即阿羅漢果位,意為應供、殺賊、無生。

二、佛陀十大弟子

佛陀在世時有十個主要弟子,各有所長,全部證得阿羅漢果位。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頭陀第一或頭陀行第一、苦行第一的摩訶迦葉,又稱大迦葉。“迦葉”的意思是飲光、光波。大龜民是摩訶迦葉的姓,其祖先在修道時,看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個圖,所以就以此為姓。

摩訶迦葉雖然娶妻,但夫妻二人都不好五欲,誌行清淨。大迦葉從佛出家後,受佛教化,八日便證得阿羅漢果。世尊曾經分半座與迦葉。在靈山大會上,佛陀拈花示眾,隻有摩訶迦葉一人領會。

摩訶迦葉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是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

⊙“神通第一”目犍連

目犍連又稱大目犍連、目連尊者,其神通在弟子中排在首位。佛教的“盂蘭盆會”便來自於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連尊者以其神通,用道眼看見其亡母投生在餓鬼道中,瘦得皮包骨頭。為報母親哺育之恩,目連尊者以缽盛飯送給母親。可是,母親左手抓缽,右手搶飯,飯還沒有吃進口,就化成了火炭。

佛陀對目犍連說:你母親的罪很深重,靠你一人的力量是不能夠拯救的。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將百味飲食、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養十方僧眾,靠他們的威力才能拯救你的父母及六親眷屬的苦厄。

目犍連依佛陀所說去辦,母親果然脫離餓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樂。此後,目犍連的四輩弟子,都奉行盂蘭盆法,一直傳到現在。

目犍連在一次弘法經行中,死於裸形外道的暗殺。雖然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但在業力麵前,卻顯得與凡夫無異。由此可知,業力的作用遠遠大於神通的作用。目連尊者是佛教史上第一個為了傳播佛法而流血殉教的人。

⊙“說法第一”富樓那

富樓那又稱邠耨、富婁那、富剌拏、彌多羅尼子,或滿慈子、滿祝子、滿願子,與釋迦牟尼佛同一國度、同一天出生。富樓那的父親是淨飯王國師的孩子,母親是阿若喬陳如的妹妹,屬婆羅門種姓。

富樓那容貌端正,自幼聰明,長大後厭離世俗,欲求解脫。富樓那善於分別佛法義理,雄辯天下,講解引人入勝,人們喜歡聽其說法。由聽聞富樓那說法而解脫得度的,多達九萬九千人。

⊙“解空第一”須菩提

須菩提又稱為須浮提、蘇補底,或“空生”、“善吉”、“善現”、“妙生”等。須菩提出生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財寶、用具都忽然不見,三天後又回到原狀,所以取名為“空生”。

須菩提生長在富有的婆羅門家庭裏,父母對他是百般關愛。須菩提的表現經常與眾人不同。父母給他錢,他是隨給隨花,不是為自己,而是用來救濟窮人。在路上若遇到衣不蔽體的乞丐,他會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脫下來,布施給乞丐,自己隻穿著短衣短褲跑回家。

父母就把他叫到身邊,訓誡說:你這樣的行為不好,自己的錢,不能不問理由,就給別人。衣服給了別人,自己光著身體多難看。須菩提回答說: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總感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與我息息相關,所有的人好像和我是同一個身體。人赤裸裸地生下來,為什麼赤裸裸的就不好呢?把東西給別人,別人用和我用有什麼不同呢?

須菩提乞食行化,總愛到富人家裏,見到房屋矮小,或是知道經濟窮困的人家,便不去托缽。與他相反的是大迦葉尊者,大迦葉是乞貧不乞富。佛陀知道以後,對兩個人都不讚成,嗬斥他們這樣做都不符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是要不擇貧富,不分穢淨,次第行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