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僧人的衣與行(1 / 3)

一、衣

⊙三衣

依佛製,初期的出家人必須要過質樸的僧團生活。在個人物品方麵,隻可以獲準持有三衣一缽、座具及漉水囊,三衣一缽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出家離第一樂,而隨所住處,常三衣俱,持缽乞食,譬如鳥之兩翼,恒與身俱。”三衣分別為僧伽梨、鬱多羅僧和安陀會。佛教戒律中對三衣的形式、大小、顏色、縫製法、穿法等均有所規定。

普賢菩薩

三衣是賢聖沙門的標識,缽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應執持三衣瓦缽,少欲少事。三衣瓦缽略稱為衣缽,後世比丘臨入滅時,常將此衣缽傳與門人,作為傳法的信物。這樣,主要弟子的稱呼便成了“衣缽傳人”。

⊙三衣來源

在釋迦牟尼成道以後的最初五六年中,沒有製定戒律條文,也沒有著衣的規定。後來在一年的冬季,佛看到弟子們乞化時得到很多布料,有的帶在頭上,有的掛在肩上,有的纏在腰際,既失威儀又十分累贅。佛陀在夜間嚐試,發現初夜時期披一件衣服就夠了,中夜時期需要加上一件,後夜時必須要穿上三件,才能夠抵禦寒冷。於是佛陀規定比丘不得超過三衣。

當時的衣服隻是一塊長方形的布,三衣沒有規定條數與塊數,也不是割截以後再拚湊而成。佛陀當時要求的三種衣,不在條數的多少,隻在層數的厚薄。

有一天,佛往南方遊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塊塊,溝畦分明,田畝整齊,便指著田野,對阿難說:“你能教比丘僧製作這樣形狀的衣服嗎?”阿難很聰明,一口答應,福田衣開始出現。佛陀告訴大家,過去一切如來及弟子都是這樣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著可由信徒來供養種福;第二,割截分裂,盜賊竊之無用,可以減少比丘的損失。

⊙三衣顏色

佛陀允許使用十種顏色,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葉、八佉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三衣之色相,以青、黃、赤、白、黑五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為非法,應破壞之,染成茜、泥、木蘭三如法色。

在佛教律製中,禁止用上色、純色的僧服。如果僧服被染,則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可用,其中紅色用得最多。據說佛的姨母大世主與五百釋女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聽佛說法,三請出家而佛不許。佛從劫比羅城去往販葦聚落的時候,大世主與五百釋女便自剃頭發,著赤色僧伽胝衣,追隨佛後,一直到相思林中,因阿難的懇求,才得到佛的允許而出家。

隨著部派佛教的發展,僧服顏色有所發展。“薩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導利法化,應著絳袈裟。曇無德部者,奉執重戒,斷當法律,應著皂袈裟。迦葉維部者,精進勇決,極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者,禪思入微,究暢玄幽,應著青袈裟。摩訶僧隻部者,勤學眾經,敷演義理,應著黃袈裟。”

“緇衣”是漢地在原有的寬袖大袍傳統服裝基礎上,稍微改變其式樣而固定地成為中國僧侶們日常穿著的服裝。明代對僧服的顏色作了明確的規定:“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紅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後又有變更,“衣則禪者褐色,講者藍色,律者黑色。”

現在僧侶的常服大多為褐、黃、緇、灰四色,北方有黃綠色(湘色),藏傳佛教有紅色。

⊙僧伽梨

僧伽梨是大衣、入聚落衣、高勝衣,為三衣中最大者。為上街托缽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製而成。僧伽梨來源於佛陀的教製,有一次佛陀覺得天氣很冷,擔心比丘的衣物不夠保暖,於是親自實踐,製定大衣標準。大衣由九塊布縫成,也稱為九條。

大衣必須割截後才能製成,所以又稱重衣、複衣、重複衣。因其條數多,也稱雜碎衣。為外出及其他莊嚴儀式時著之,如入王宮、聚落、乞食,及升座說法、降伏外道等諸時所著用,故稱入王宮聚落衣。

大衣共有下中上三位九品的區別,有九品大衣之稱。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兩長一短,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名上品。九品大衣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之意。

⊙鬱多羅僧

鬱多羅僧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披的,佛製規定用七塊布縫成,也稱為七條(衣)、七條袈裟(衲衣)、上衣、上著衣,是常服中最上者。穿時覆於左肩,又稱覆左肩衣。行齋、講、禮、誦等諸羯磨事時,必穿著此衣,故又稱入眾衣。鬱多羅僧的價值在其他二衣之間,因而又有中價衣之稱。

七條衣的製法是,先裁剪二長一短二十隔的布塊,以倒針反縫的方式縫製。如果財少難辦,允許用“揲葉”法(以外葉揲於不割截、無田相之縵衣上)縫成。肘量一般是以長五肘、廣三肘為準,也因各人身量長短不同而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