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隨著周天子的權力日漸衰落,諸侯國為爭奪實際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先後取得霸主地位的諸侯王有五個,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領導下的齊國東征西討,消滅和降服了中原地區的一些弱小國家,國力強盛,確立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因此齊桓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
宋襄公打敗仗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鄭,在涿河之濱與精銳強大的楚軍遭遇,一場血戰正在醞釀之中,宋軍先到一步,已經排成戰列,劍拔弩張。
此時,楚軍兵馬還在亂糟糟地渡河。右司馬子魚一見,連忙跑到宋襄公麵前說:“兩軍相比,敵強我弱。兵法有雲:兵半渡可擊之,現在趁楚軍立足未穩,我軍乘虛猛攻。定能以少勝多,打垮楚軍。”
宋襄公拈著胡須慢吞吞地說:“你急什麼?寡人聽說有道德的君子不殺害受傷的人,不抓白頭老者,不乘人之危,推人於險。楚軍還未站穩就打,這違背仁義!”於是就不聽子魚的話。
沒多長時間,楚軍的兵馬一船一船地登陸,搖旗列陣,喧呼可聞。右司馬急得流著汗,苦苦勸諫要大王為人民著想,不要怕什麼背義以誤國。
宋襄公不耐煩地把眼一瞪斥責道:“滾回隊伍,再說一句就按軍法從事!”
說話之間。楚軍戰列已畢。宋襄公方才下令鳴鼓出擊,隻聽殺聲陡起,楚國大軍像山呼海嘯一般掩殺過來。宋軍魂飛魄散,大敗而逃。
宋襄公在亂軍之中屁股也挨了一箭。不到三天就一命嗚呼了。
晉楚城濮之戰
公元前634年,魯國因和曹、衛兩國結盟,曾一度受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被迫屈服於楚的宋國轉而依附晉國。楚國為了不讓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受到動搖,便出兵攻打齊、宋;晉國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軍渡過黃河,攻打曹、衛小國,以誘楚軍。楚軍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依然全力攻宋。晉文公施用“退避三舍”的妙計,最後雙方在城濮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車戰。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揚長避短、後發製人的正確方針,最後終於將楚軍擊敗,稱霸中原。
秦晉崤之戰
秦穆公當上秦國國君後,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圖謀東進,力圖在中原地區建立霸權,但是遇到了晉國的阻擋。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於是不聽手下人規勸,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秦派孟明視等領兵向鄭國進軍,次年春越過晉國南境,抵達滑。鄭國商人弦高與秦軍途中相遇,機警的弦高一麵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麵秘密遣人到鄭國送信。孟明視以為鄭國對此早有防備,於是決定率軍回國。晉國派大將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薑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在回師途中遭到晉軍和薑戎的夾擊,身陷隘道,既不能進也不能退,最後全部被殲滅,三位大將被俘。第二年秦穆公親率大軍渡河焚舟要與晉軍決戰,晉軍采取了避而不戰的策略。秦穆公到了崤之戰的戰場,祭奠陣亡的將士,然後回師。
管仲改革
春秋初年,齊國雖然號稱大國,但由於齊襄公殘暴肆虐,荒淫無度,政治上已處於十分腐敗的境地。齊襄公晚年時,朝廷政治更加腐化,以致激起眾怒,被大臣所殺。一時間,齊國內亂,朝中大臣分緇兩派,一派要擁立公子糾為王,而另一派則要擁立公子小白為王,而當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不在朝中。於是,兩派都想方設法以最快速度迎接各自擁護的公子回朝為王。管仲追隨公子糾,他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國,在途中設下埋伏,欲用箭射殺公子小白,但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了管仲,迅速回國繼承了王位,稱齊桓公。齊桓公為振興齊國,唯才是舉。好友鮑叔牙深知管仲有經世治國之誌,於是在齊桓公麵前大力推薦,齊桓公求賢若渴,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對齊桓公的知遇之恩萬分感激,盡心盡力輔佐齊桓公,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他先是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他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隻有物質生活改善了,才談得上“禮節”和“榮辱”。他首先打破了“井田製”的限製,主張廢除“公田製”,分田到戶,並按照土地好壞、麵積大小征收不同等級的實物稅,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他還主張利用瀕海的優越條件,發展漁鹽貿易,設置鹽官、鐵官積極引導商業和手工業發展;另外,他還設立“輕重九府”,根據年成的豐歉,收售穀物,既可平抑糧價,又可增加國家收入,達到通貨積財的目的。這些措施的施行,為齊國後來稱霸諸侯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