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黃興、宋教仁遠在上海,蔣翊武、孫武、劉公不在場,任臨時總指揮的吳兆麟,既非革命黨人,資望又不高。分別率領各標、營、隊起事的蔡濟民、鄧玉麟、李西屏、熊秉坤等,在政治、軍事上都缺乏領袖群倫的資曆。革命黨人“群龍無首”的狀態,使革命首義人物出任都督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而推舉黎元洪的可能性增大。當起義者馬榮等人在武昌黃土坡的一個住宅裏找到黎元洪時,正為找不到都督人選而焦慮萬分的黨人愁眉立解,明白無誤地表達了請黎元洪出任都督的意圖。
第四種說法,黎元洪成為鄂督是革命黨人威逼的結果。蕭致治、任澤全撰寫的《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後的轉變初探》一文認為:革命黨人的脅迫,促使黎元洪的態度發生轉變。10月11日清晨,馬榮、程正瀛等找到黎元洪後,請他出來主持大計。他不肯就任。程正瀛厲聲開導:“從則生,不從則死,統領自擇之。”黎元洪不得已,才說:“我去!我去!”後來到了楚望台,臨時總指揮吳兆麟特意命令士兵列隊致敬。一名炮兵高呼:“請統領下令作戰。”可是黎元洪不識抬舉,反而對士兵大肆恐嚇,要起義者回營休息。革命黨人何竹山義正辭嚴地駁斥道:“吾人革命,原不計生死利害,但盡心力而行之,雖肝膽塗地,亦甘之如飴也。統領意見,絕對不可行。”黎元洪被舉為都督後拒不任職,測繪學堂學生朱樹烈“舉刀自殺,血濺滿座以感之”。黨人蔡濟民則拔出手槍,厲聲說道:“事已至此,黎公再不允就,我等隻有自殺以謝同誌,而慰死難諸先烈。”這時,黨人李翊東手持已寫好的安民文告走上前,要黎元洪以都督的名義署名。黎元洪顫聲說:“莫害我!莫害我!”李翊東氣憤不過,把槍口對準他說:“汝靦顏事仇,官至統領,豈大漢黃帝子孫耶!罪不容於死。今不汝罪,舉為都督,反拒絕之,豈非生成奴性,仍欲效忠於敵耶?!”李翊東見黎元洪還是不肯執筆,便在布告下麵一揮而就一個“黎”字。然後恨恨地對黎元洪說:“我代你寫了,看你還能否認不成!”革命黨人竟用槍杆子逼迫這位舊軍官作自己的領袖,真讓人匪夷所思。
第五種說法,黎元洪出任鄂督是立憲派倡議的結果。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人蔡濟民等人和原湖北谘議局議長湯化龍、副議長夏壽康、張國榕及若幹議員到谘議局召開聯席會議。張難先主編的《湖北革命知之錄》一書說,當商討推舉都督事項時。
倉卒不得人選,立憲派議員劉賡藻曰:“統領黎元洪現在城內,若合適,當導覓之。”當時眾讚成,蔡濟民率少數同誌,偕劉往。
谘議局議員大多是立憲派人士,劉賡藻提議有革命淵源、且與立憲派交誼深厚的舊軍官黎元洪作都督,立憲派當然不提反對意見。
諸種說法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黎元洪出任都督,在當時特殊形勢下堪謂“眾望所歸”。(佚名)
武昌起義中的黎元洪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黎元洪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在武昌起義一夜間就由名不見經傳的清軍協統而成為軍政府的大都督,震驚中外。他登上政治舞台難道隻是時勢造就和機緣巧合嗎?革命黨人為什麼要在武昌起義中把這位清廷軍官推為首領?他又為何能青雲直上,三任副總統,兩任大總統,成為民國初年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在辛亥革命中他到底起了什麼作用?要想解開這些謎團,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一、出身貧寒,憑真才實幹成為湖北新軍的真正首領
黎元洪,湖北黃陂(今屬大悟)人,1864年(清同治三年)生於漢陽。幼年時家境貧寒,父親黎朝相到直隸(今河北)北塘投軍後,祖父黎國榮又去世,他和姐姐衣食無著,一起討過飯。饑餓難捱時到別人菜地裏偷蘿卜,聰明的他拔出蘿卜後將葉子擰下來,用土虛掩上,好像蘿卜沒人動過一樣。14歲那年,父親回來接他到天津,20歲時他考取天津水師學堂,刻苦好學,勤勉努力,為人厚重樸實,肯於吃苦,各科成績名列前茅,被師長嚴複、薩鎮冰等人賞識。入學第二年父親去世,他又剛剛結婚,生活非常困頓。每次回家探視,近百裏的路程都是徒步往返,隻為省下一個光洋的路費。
1888年畢業後,黎元洪先後在北洋水師、廣東水師任千總、二管輪等職。1894年7月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他所在的“廣甲”號戰艦也投入戰鬥,管帶吳敬榮貪生怕死,“廣甲”號在逃跑途中於大連灣三山島附近擱淺,黎元洪跳海逃生,後被一位漁民救起。他步行回到旅順,又到天津候職,卻被監禁數月。出獄後他到南京,投奔到當時的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門下。甲午戰敗,清朝海軍全部覆沒。馬關簽約,喪權辱國,舉國嘩然。清政府開始大規模編練新軍,其中卓有成效的是北方袁世凱主持的天津小站練軍,和南方張之洞主持的南京自強軍。張之洞初見黎元洪,就稱讚他舉止穩重老成,見解縝密周詳,是數年未得一遇的幹練之才。委派他監修南京城外的幕府山炮台,後又任命他為南京炮台的總教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