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 1
學曆隻是一張紙,經驗比文憑更重要
很多人即使讀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書,可一旦踏入社會卻感覺十分迷茫、不知所措。麵對熟悉又陌生的社會生活,當初鮮活的夢想仍曆曆在目,但你現在隻能眼睜睜看著它越來越遠。手裏捧著燙金的文憑,你曾經以為可以靠它贏得尊重,可是到頭來發現重視它的好像隻有自己,忙碌的人們似乎並不在乎你是“碩士”還是“博士”。眼看著周圍的同事業績越來越突出,能力越來越出色,而你卻依舊包裹在學曆的光環裏,以為它可以讓自己不自覺地發光。麵對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會感歎一聲:學曆證書隻不過是一張紙而已。
我們靠什麼謀得心儀的職位
不迷信文憑,這並非說學曆沒有任何用處,起碼學曆代表了一個人在過去所汲取的知識營養,但是知識的應用以及與實際的結合是課本上所沒有的,這要取決於每個人對社會的接受能力和程度。有些人自恃學曆比較高,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自以為是,不主動向比自己學曆低而經驗豐富的人請教,這樣做不但會使其難以與人溝通,同時還會使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應該清楚一點:知識不是用來炫耀的資本。有時候知識並不能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所謂的學曆也是如此。一個人能否成功與學曆的高低並沒有必然的聯係,有些人即使沒有學曆,憑借自己的毅力以及善於把握機會的特點仍然可以做到一鳴驚人,獲得不凡的成就。學曆隻不過是一張紙,這點公司絕不會告訴你。你必須明白:高學曆不代表財富,更不代表成功。學曆僅僅是塊脆弱的敲門磚,有學曆並不等於就有了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濟濟的今天,就職競爭愈演愈烈。企業如何選人、如何用人,這是企業發展所麵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形勢下,隻有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的人,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你隻有用業績體現自己的價值,才能在企業裏有較好的發展,才能在企業裏找到賴以容身的一席之地,獲得晉升的機會。
我們到底靠什麼謀得自己心儀的職位,使自己能在短時期內脫穎而出、不斷晉升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呢?
有人說,靠學曆,有一張金光閃閃的學位證書就一切OK;有人說,靠關係,隻要“朝”裏有人,就好做“官”;有人說,靠口才,隻要應聘時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領導就會“龍顏大悅”;還有人說,靠溜須拍馬,把上司忽悠“暈”了,自然會得到重用。
然而,實踐證明:豐富的經驗不僅重於一紙文憑,更重於其他方麵。所以,雖然有些人憑著高學曆有幸進入了某個單位,贏得試用期的機會,但如果他們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業績,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其實這也是許多用人單位對招聘來的部分員工“試後不用”的根本原因。部分人即使試用期過關,但在工作中沒有做出業績,沒有建樹,也很難晉升到一個較高的職位上去,有時不但不能晉升,而且會麵臨隨時被解雇的危險。
業績來自豐富的工作經驗
太多太多的事例顯示,在當今的機關單位和企業裏,我們要想贏得一席之地,要想脫穎而出、身居高位,必須靠拿得出看得見的業績。業績是“硬件”,沒有這一“硬件”,你幹什麼都行不通、吃不開。而業績的得來,靠的就是豐富的工作經驗。
我們求職麵試時,考官往往會問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有實際工作經驗嗎?”很多剛畢業找工作的大學生麵對如此發問,隻能歎息搖頭。公司為什麼會要求工作經驗呢?因為勝任工作才是實在的,公司希望員工不需要培訓就能直接上崗。有工作經驗,就可以減少公司的培訓成本。近幾年,許多高校畢業生,甚至留學生,雖然畢業於國內外名牌院校,但仍然沒有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其中原因公司沒有告訴我們,但我們應該知道,除卻頭上所有的光環,工作經驗是最重要的一條用人標準。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體製的僵化,一個人隻要進入機關單位,進入國有企業,就有“鐵飯碗”作保障,幾乎和進“養老院”差不多。“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不求業績,無所事事,日子過得也優哉遊哉。
而今世道變了,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鐵飯碗”早已被打破,沒有業績者恐怕連個“泥飯碗”也撈不到;而有業績、有大業績者,別人就會搶著給你“金飯碗”。
計劃經濟時代還有一大現象,就是要爬上一個較高的位子,沒有經驗不要緊,隻要熬時間、有資曆就行;沒有業績不要緊,隻要博得上司“歡心”、有關係就行。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打破了這種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格局。一個人如果業績平庸,混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麵臨下崗失業的危險;也沒有領導會將平庸無能者推上重要位置,拿組織的前途命運開玩笑。
如今的企業不是要學曆高、成績好的所謂“人才”,而是要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實幹家。單位隻為員工的“使用價值”埋單,今天你創造價值他們就用,明天不能創造價值你可能就得離開,因此,你的價值體現在你的業績上。
企業會核算對每個人的投資,重用提拔的永遠是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人。創造的價值包括銷售人員賣了多少貨物,賺了多少錢;市場人員提高了多少企業知名度,使市場占有率增加了多少;研發人員研發的新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人事部招人的數量、人員流動率,等等。企業要的是結果,要的是業績。結果導向、業績導向是多數單位在考核與提拔員工時一致采用的原則。我們創造的業績越多,創造的市場價值越大,自己就越有價值,競爭力就越強。正如足球比賽中,觀眾不看球員平時訓練多苦,隻看是否進球。沒有哪家單位是為了給員工發工資、做培訓、做職業規劃而錄用員工,單位隻為貢獻大於其工資的員工提供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