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回京後,武則天問他:“你在外麵做官,政績斐然,可是偏偏有人講你的壞話。我一時不察,居然聽信別人的讒言,把你貶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你心裏一定不高興吧。你想不想知道那個害你的人是誰?”
狄仁傑回答:“如果我真的犯了錯誤,就一定要改掉。如果我沒有犯錯,那我高興還來不及呢,為什麼非要知道說我壞話的人是誰呢?”
武則天一看他不計較,頗為感動,還直接指出背後說他壞話的人就是當朝宰相張光輔。聽了這話,狄仁傑急忙下跪為張光輔求情:“他之所以那樣做,完全是為了豫州能夠更快安定下來;我這樣做,也是為了盡職盡責,完成自己的工作。我們都是為了國家,而我們兩個人之間,絕對沒有半點私怨。”
武則天一聽,覺得狄仁傑非常正直,於是對他愈加器重。
張光輔得知這一消息,很是欽佩狄仁傑的寬宏大量,內心充滿了愧疚。於是他專門去拜訪狄仁傑,向他道歉。兩個人盡釋前嫌,遂成莫逆之交。
3.讓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深得器重。他老家的人為了光耀門楣,決定翻蓋老房子。他們家的地界緊靠著吳家,吳家向張家提出,張家要留出一條小路以便出入。但張家認為,把自家的牆打到吳家牆根處沒什麼不對,即使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都後退幾尺才行。
這時張英在京城為官,其子張廷玉也考中進士,老家的具體事務由老管家操辦。
老管家在家鄉深受尊重,就連縣官也要讓他三分。當時有種說法,叫做“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總管,況且這樣建牆有理有據,吳家的意見根本不用答理。
就這樣,張家便沿著吳家牆根砌起了新牆。吳家一看張家把牆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也絲毫不肯相讓。就這樣,雙方僵持不下,事情越鬧越大。
張家老管家心想:我們家有權有勢,難道還怕了他們不成,隻要張英給辦案的官員打個招呼,這事兒很好解決。於是他讓人晝夜兼程趕到京城,給張英送去一封家書。信中敘述了事情的經過,請張英為家人做主。張英看完家書,不僅沒有發怒,反而微微一笑,提筆在家書上回複: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後甚感羞愧,思來想去,覺得張英的話不無道理。
聽說張家給張英送信,吳家非常害怕,暗想這下可闖下大禍了,如果張英怪罪下來,自己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怎麼辦呢?吳家人急得團團轉。
就在這時,老管家來到吳家,告訴他們自己準備明天就把牆拆掉,然後讓出三尺路來。吳家不相信,以為他在戲弄自己,於是老管家把張英的那首詩拿給他們看。吳家看了詩,心想,宰相肚裏能撐船,張英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張家果然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吳家看對方說話算話,十分感動,率領家人把自家的牆拆了,也後退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後來被稱為“六尺巷”。這件事則被傳為美談,成為中華民族謙遜禮讓美德的見證。這條巷子位於現安徽省桐城市,一直保存下來。
4.比兩敗俱傷更好的結果
國美和格力曾經對峙了三年。這個局麵,可以說是誰也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