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性地計算
計算,應該是會計的事情,與領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很多領導失敗就在於沒有經常性的計算,到最後再來計算,才發現留下的虧空已經無法彌補。在現代社會中,薪水領取、投資理財、銀行貸款、水電氣費、保險交納,等等,都需要和數字打交道,計算是每個人都必備的技能;作為領導,更需要經常性的計算,方能保證自己的事業抵達勝利的彼岸。
台灣最知名的大企業家,塑料巨子王永慶,一個白手起家的實業家,成為年輕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創業英雄。王永慶被戴上“塑料大王”、“經營之神”的桂冠,仔細探究創業曆程,可以發現其成功是與計算分不開的。
王永慶的家境十分貧寒,經常受凍挨餓;15歲國小畢業後,先到茶園當雜工,後來又到一間米店當學徒。王永慶非常注意積累,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悄悄學習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在積累了一定經驗之後,剛滿16歲的他就向父親借了200元錢,在嘉義縣城自己開辦了一家米店。
米店剛剛開業,王永慶就遇到了困難。他的米店生意總不見好,有時候根本就沒有一個顧客。王永慶詳細地做了調查,並認真計算,發現縣城的人口並不少,米的需求量也並不小;原來嘉義縣城生意不好作的原因是,很多老米店都擁有一部分固定的老顧客,一般不到新開的米店照顧生意。
王永慶決定親自上門服務,一家家地走訪附近的居民,終於請來幾位顧客購買他的大米。他每次都將大米送到顧客的家裏,除開展一些額外的服務如掏出陳米、清洗米缸之外,還主那筆一個本子,注意收集客戶用米的情況;家裏有幾口人,每天大約要吃多少米……,通過計算得出,哪家買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動把米送到那戶人家。在對老米店的觀察中,他發現他們的營業時間比較固定,於是他讓自己的米店提前開門,推遲關門,每天要比其它米店多營業4個小時以上,隨時買隨時送。即便半夜買米,也一樣提供服務。
王永慶的大米生意紅紅火火,米店的營業額大大超過了同行店家。王永慶又開始了計算,買米然後賣出去,賺取的隻是少量的利潤,要是自己買來稻穀加工,那就不一樣了。於是,他開辦了一家碾米廠,獲得了高額利潤不說,還保證了大米的質量。
從那以後,王永慶精於計算,先後開辦起磚瓦廠、木材行、生產PVC塑料粉的工廠等等,到了1954年,他籌資創辦了台塑公司。
計算可以隨時盤點自己的經營狀況,檢查存在的問題;計算可以精確地得知自己的經營思路是否正確,管理方式是否需要改進。很多領導用心思考,勤奮努力,但多年過去了,事業總不見長進;結果發現他對自己的經營狀況是一本胡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