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遠離計較,得失常在,開心難求(1 / 3)

輸得起,才能贏得穩

一位中國廚師去法國學習廚藝,聽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法國廚師極其重視個人榮譽,如果在重要場合做壞了一道菜,會引為奇恥大辱,曾經有個廚師在一次王室宴會上失手,他羞愧地切下一根手指。中國廚師聽得哭笑不得,他說:“我們中國有句古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次失手,以後還有的是機會補救,切了手指今後怎麼做菜?”

因為做壞一道菜而切斷了一根手指,聽到這樣的故事,我們和那個在法國學習廚藝的中國廚師看法一樣,既為法國大廚的專業精神感歎,又難以認同其行為:為什麼要把一道菜看得如此嚴重?把手指切斷今後怎麼做菜,怎麼證明自己有優秀的一麵?得失之心太重的人,忍受不了旁人的異議,這就是俗話說的“輸不起”。

每個人都有失敗的經曆:期待已久的晚會終於到來,卻因生病不能上台主持;經過一年的緊張備考,考出的是不盡如人意的分數;加班加點完成的競標項目,最後以一票之差敗給對手;每一天都在努力鍛煉,比賽時卻總和勁敵的成績差0.1秒。現實常常讓我們無奈,失敗的結局讓人沮喪,仿佛多日的付出一瞬間就付諸東流,再也沒有支撐下去的動力。“輸”的滋味不好受,一直輸的滋味更讓人難以招架。

麵對現實,我們要學會有理智地退讓。在中國古代戰場上,將軍們都曾潰敗,當敵人大軍壓境,保存實力才是當務之急。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逞一時的匹夫之勇,葬送的不隻是一支軍隊,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未來。這與我們麵對現實壓力的情形有什麼不同?和那些將軍們一樣,隻要我們心中沒有放棄鬥誌,就可以暫時放一放、忍一忍。一時的認輸不代表一輩子爬不起來,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當然,如果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也要鼓起勇氣,像項羽一樣破釜沉舟,當一次英雄。

一個網球選手輸掉一場比賽,這已經是他十四次輸給同一個對手。每一次公開賽,他都離冠軍隻有一步之遙,那個對手似乎永遠站在自己前麵,不可超越。網球選手的心靈備受折磨,如果沒有那個對手,他就是勝利者,為什麼他總是輸給同一個人?

終於有一天,這個網球選手戰勝了他的對手,但他心裏並不高興,因為那個對手在那場比賽明顯狀態不佳。比賽後,記者和觀眾紛紛向他道賀,又為那位對手惋惜,沒想到對方卻毫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每個人都有輸的時候,下一次再贏回來。”

那一刻,這個網球選手才明白,他與對手的實力並沒有那麼大的差距,差的是心態和氣度。每次比較,他在乎的是輸贏,對手在乎的是比賽本身。他輸不起,對手輸得起,所以他一直背負著壓力,對手卻怡然自得,勝不驕,敗不餒。

想通了的網球選手用所有的時間來磨煉球技,他仍然經常輸給同一個對手,但他也欣慰地發現,他們的差距在縮小,他輸的球越來越少。他堅信總有一天,他能超越對方,站在冠軍的領獎台上。

網球選手總是敗給同一個對手,難免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歎。他反複觀察思考後終於明白,對手高出他的地方不是球技,而是在於“輸得起”這種心態。對手不介意別人的看法,也不介意名次的高低,他能全心全意投入比賽,所以發揮出最佳實力。

優秀的拳師都信奉一句名言:“想要打贏,先學會挨打。”學拳的人都要先挨別人拳頭,挨打多了,自然知道如何躲閃,如何伺機反擊,如何琢磨對手的拳路克製對方,最後總結出如何打倒對手的經驗。想要成功也是如此,不經曆失敗如何獲得經驗?不經曆失敗,隻能一輩子紙上談兵,或者守著自己的小攤子無法突破。隻有經過大風大浪,才能明白所有的“失敗”都能轉化為“得到”,輸得起的人往往是贏得最多的人。

有些人把得失看得太重,認為隻有輸贏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其實贏了又怎麼樣?真正懂得生活、珍惜生活的人,固然看重自己的榮譽,想要爭取一次次勝利,同時也知道失敗並不是大事,人生起起伏伏,誰能常勝?有幾個對手激勵自己,讓自己更加努力,不也是一種快樂?

給圓圈留一個缺口

有個成語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是一隻河蚌張開貝殼曬太陽,一隻鷸撲過來想啄蚌肉。蚌立刻合上貝殼,將鷸的長嘴狠狠夾住。蚌和鷸使足力氣,一個想掙開,一個想一直夾住鷸,欲將其餓死,正在僵持。打魚回來的漁夫看到這一幕,喜滋滋地拿漁網罩住蚌和鷸,將它們變成當晚的菜肴。如果蚌和鷸懂得各退一步,它們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人與人的相處也是一樣,如果針鋒相對,誰也不肯服誰,誰也不肯退讓,兩個人隻能互相攻擊,關係越來越僵。當他們眼睛裏隻盯著彼此,隻在與對方競爭上花費心機,別人卻趁這個機會將二人一並超越。有時候失敗的原因並不是他人太過強大,而是自己愚蠢的堅持,給了別人可乘之機。而且對這兩個人而言,兩虎相爭必有一失,甚至是兩敗俱傷,到頭來追究爭執的原因,也不過是一時的意氣,這樣的爭執無益於自身,即使得勝,又有什麼意義呢?

一位成功的商人向自己的兒子傳授成功經驗,這位商人從事木材加工業。這是個熱門產業,商人既要麵對與對手公司的競爭,也要麵對與各種工廠的合作。兒子問:“怎麼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商人在白紙上畫了一個圓圈,不同的是,這個圓圈有一個缺口。

兒子不解,商人說:“這個圓圈是在告誡自己,不論做什麼事,都要給別人留一條後路,也是給自己留一個喘氣的出,不要逼急別人,也不要太過壓迫自己。隻要今後你牢記這個缺口的圓圈,你就能成為和我一樣的商人。”

商人的成功經驗是給圓圈留一個缺口,這個缺口既代表了對人的寬容,也代表著對自己的寬鬆。太過壓迫別人,會導致別人的反彈;太過壓迫自己,會導致自己的疲累。

對人對事需要有一份寬讓的心態,這是一種為人的氣度。這句話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多數人寧願像閉緊殼的蚌一樣,不給別人退路,也不給自己空間。他們的行為並不能讓別人折服,隻能將矛盾擴大,將問題激化。他們說“做人不能忍氣吞聲”,卻不明白懂得“忍”的人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和籌碼,懂得“吞”的人比別人有更大的空間和肚量。就像太極拳打得好的人,看似一掌退了一大步,畫個圈又回到原地,出拳卻更有力,綿綿不斷。而那種一拳到底的,卻後勁不足,一拳落空,就不能及時收住,反倒讓自己一個趔趄,險些跌倒。

當人們走投無路的時候,都希望別人給自己指一條出路,但其實出路是自己留給自己的。日常對人對事,給人三分麵子,別人自然會敬你三分,盡量不和你為難。平日願意分出自己的利益幫幫他人,困難的時候也總會有人雪中送炭。把自己的“得”留一個缺口讓別人索取,需要時候別人也會在缺口外伸出援手,幫你渡過難關。

一個方塊正在羨慕一個圓圈流暢的體型,它說圓圈能夠一直飛奔,自己卻隻能在原地,移動一步都困難。圓圈卻苦不堪言地說,自己一直在跑,根本沒有歇腳的時候,多希望有個缺口能夠減慢速度,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不妨讓自己當一個有缺口的圓圈,既不影響轉動,又不那麼勞累,在奔波中依然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