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裏,石星和張華經理緊密地忙碌於合作細節的商討中。石星召集了村裏經驗豐富的種植戶們,一起商議能夠穩定供應的農產品數量。大家圍坐在村中的老槐樹下,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而充滿希望。
“咱們村的地,要是好好規劃規劃,再多開墾一些,那供應量肯定能上去!”一位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大爺說道。
“可也不能盲目開墾,得保證土地的質量,不然種出來的東西品質下降了,可不行。”另一位村民提出了擔憂。
石星認真地聽著大家的討論,最後拍板決定:“咱們既要保證數量,更要保證質量。先把現有的土地充分利用好,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和輪作,提高單位麵積的產量。”
“書記說得對,不過這輪作具體咋安排才好?咱可不能瞎搞,萬一弄錯了,耽誤一季的收成呐。”一位中年村民皺著眉頭說道。
“我覺得可以一部分地種糧食,一部分地種蔬菜,再留一部分地種水果。這樣不同的作物對土壤養分的需求不一樣,能保持地力。”一位年輕的種植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那糧食這塊,是多種小麥還是多弄些水稻?得看市場需求啊。”又有人提出疑問。
“我聽說最近小麥的行情不錯,價格挺高的,要不多種點小麥?”
“可咱也不能光看眼前,水稻雖然價格稍微低點,但需求量穩定啊。”
大家爭論不休,石星舉起手示意大家安靜,說道:“咱們不能隻盯著一種作物,得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但不管種啥,都得保證質量。還有啊,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也是大問題。現在都講究綠色種植,咱們不能亂用農藥化肥。”
“書記,這綠色種植成本高啊,而且技術要求也高,咱村民能行嗎?”一位婦女擔心地問道。
“這不怕,咱們可以請專家來指導,大家也多學習學習新技術。隻要能種出高品質的農產品,價格就能上去,利潤也就有了。”石星鼓勵道。
“還有灌溉的問題,雖說新打了幾口深井,但水源還是有限,得想辦法節水灌溉。”
“對,滴灌技術是不是可以試試?就是前期投入不知道咱能不能承受。”
“還有采摘和運輸,要保證新鮮度,時間上得卡得準。”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熱火朝天,都在為青山村農產品的種植出謀劃策。
在與張華經理初步達成合作意向後,石星和張華開始了頻繁而細致的溝通。張華詳細介紹了超市對於農產品的質量檢測標準和包裝要求。他強調,每一批農產品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農藥殘留檢測,確保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在包裝方麵,要求采用環保且吸引人的設計,突出青山村農產品的天然、綠色特色。
為了確保農產品的新鮮度,張華提出了精確的運輸時間和冷鏈要求。他表示,從青山村采摘到進入超市貨架,時間不能超過 48 小時,而且運輸過程中的溫度必須嚴格控製在特定範圍內。
在價格方麵,雙方進行了多輪的商討和博弈。石星深知村民們的辛勤付出,希望能爭取到一個較為合理的收購價格。而張華則需要考慮超市的成本和市場競爭,力求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控製采購成本。最終,經過反複的協商和權衡,雙方確定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體係,但同時也約定,如果市場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將重新評估價格。
隨著合作的推進,一係列困難也逐漸浮出水麵。有一次,由於交通堵塞,原本計劃按時送達超市的一批農產品被困在路上,延遲了十幾個小時。這導致部分蔬菜水果的新鮮度受到影響,超市方麵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並表示可能會扣除部分貨款作為賠償。石星一方麵向張華誠懇道歉,另一方麵緊急協調運輸公司,改進運輸方案,增加備用路線,以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還有一次,超市接到了一些消費者的投訴,稱青山村的某一批次蔬菜口感不如以往。張華立即將這一情況反饋給石星。經過調查,發現是因為在種植過程中,部分農戶為了追求產量,過量使用了一種新型肥料,雖然符合國家標準,但影響了口感。石星迅速組織村民召開大會,強調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和傳統方法種植,不能為了短期利益而損害品牌形象。
然而,最讓他們頭疼的是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有一個季度,市場上突然湧入了大量來自其他地區的同類農產品,且價格更為低廉。這使得青山村原本暢銷的農產品一下子失去了競爭優勢,大量堆積在倉庫裏。
石星看著堆積如山的農產品,心急如焚。他一邊組織村民想辦法降低成本,一邊和張華商量對策。張華也感到壓力巨大,他建議調整營銷策略,加大促銷力度,但效果並不明顯。
村裏的村民們看到滯銷的農產品,個個愁眉苦臉。
“這可咋辦喲,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這一年不是白幹了?”一位大爺蹲在倉庫門口,抽著旱煙,唉聲歎氣。
“早知道就不種這麼多了,這下全砸手裏了。”一位年輕的村民滿臉的懊悔。
“是不是咱們的東西不如人家的好啊?”一位婦女憂心忡忡地說道。
甚至有些村民開始抱怨當初不該和超市合作,覺得是合作帶來了這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