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跋(1 / 1)

2013年10月20日,是父親陳企霞的百年誕辰。

鬥轉星移,日月如梭。父親離開我們轉眼已經有25個年頭了。時間如流水,卻無法衝淡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相反,他離開我們的時間越長,我們對他的思念就越強烈。正如在他去世時,我們為他寫的挽聯所寫的:帶走的是無限的遺憾,留下的是不盡的思念。

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思念濃得化不開,也更加增添了幾分思索:父親給我們留下的最可富貴的精神遺產是什麼?

他以自己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也不能不堅定。父親一生的經曆可謂坎坷至極,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動搖過自己的信念。正是這種對信仰的不可更改性,使得他最終挺過來了,看到了時間最終公正的裁決。

他正直無私,疾惡如仇,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不違心地附和錯誤的結論,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我無能於巧語花言而背棄真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他的鬥爭策略也會有所改變。但他內心對自己的認識始終如一,對未來從未喪失過信心。

他能正確地對待“小我”和“大我”之間的關係,正確地對待榮辱。他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大治或可卜,小我棄榮辱。他曾多次說過,共產主義的勝利,也包括那些不得不為錯誤的政策、錯誤的路線付出代價的人所做出的犧牲。比起國家、民族來,個人算得了什麼?

他遇事豁達、大度,處變不驚。不僅表現在他幾十年的人生經曆中,也一直體現在他對我們的教育上。一次,

我們看電影回來遇雨,我邊跑邊說:“下雨出門其實也是一種樂趣,在家裏呆著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他很高興地對我說:“你如果真是這麼想,那麼就可以坦蕩地對待一切困難了。”是啊,無論是上海地下黨時期,他機智應敵,囹圄中麵對惡魔堅貞不屈,殘酷的對敵鬥爭中經受血與火的嚴酷考驗,還是1955—1958年先是“丁陳”一案,後是反右中多達幾十上百次的批判、圍攻,抑或是十年“文革”中狂風暴雨的衝擊,他始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安然渡過重重難關,他都為我們做出了極好的榜樣。

在父親去世前一兩年,他常常很有感觸地對我說:“真想不到你都是近五十歲的人了!”但他終於沒有能活到我五十歲的那一年。現在,我已七十有餘,但我從內心深處感到,我對父親留下的寶貴的精神遺產,仍舊沒有完全領悟。

值此父親誕辰百年之際,我們編輯了這本《企霞百年》紀念集。借此良機,把手頭能找到的有關文章搜集起來出版,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之所以盡可能地把材料搜集得全一些,多一些,就是想通過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把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父親展現在讀者麵前。這裏不僅有人們對他的讚美,也有某些含蓄的批評。正如古語所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希望,一個完整的父親的形象,能在人們的回憶中更加真實、更加可信,因而也更加可親。

但是,即使這樣,有關父親的各類書籍和文章也多如牛毛,收不勝收,有些篇目過大過長的就隻能抱憾了。為此,我特意將目前所能找到的書目編在後麵的《相關書籍存目》中,希望為有心者提供一些線索。

更希望父親的形象不僅活在這本紀念集中,也活在我們每一個他的親人和紀念他的人的心裏,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