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雞鵠非同音(1 / 3)

黃巢目光微斂,心中暗自盤算。

“此番前來與王鐸共往長安趕考,本是想借助王家的勢力有所幫助,此前因王鐸對憶織起意被我怒斥,今後若再相求隻怕難了。現在有此機會,我救了王鐸,王鐸自然會投桃報李,待我科舉及第,也許能通過他家行些方便。我為我大唐效力,也多些成算。”

於是,黃巢輕輕拍了拍曹憶織的肩,示意其稍安勿躁.

隨即邁步向前,對王鐸道:“我兄弟憶織他素來愛幹淨,夜間露宿馬廄,恐非長久之計。王兄可否開恩,也為他安排一處幹淨些的驛舍,以便我們都能安心休整?”

王鐸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笑意,他抬手輕撫胡須,看似隨意地應道:“黃兄言之有理,既為兄弟,自當照顧周全。來人,速去準備一間上好的驛舍,給黃兄的這位兄弟居住。”

說罷,他轉身對黃巢,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似乎有試探,又似有些許讚賞:“黃兄不僅文采出眾,又武藝高強,且心思細膩,如此情誼,實屬難得。今夜,便讓我們好好敘談一番,共謀前程如何?”

黃巢拱手致謝,心中卻波瀾起伏。

他深知,此番舉動雖出於無奈,但其中亦不乏對個人前程的考量。

他望了望曹憶織,想要說什麼。

曹憶織戀戀不舍,但轉念一想:“舉天一心一意為了科舉及第,入仕為官,我可不能耽誤了他。”於是點了點頭。

兩人目光交彙,無需多言,彼此間的默契已足。

“如此,便多謝王兄了。”

黃巢語氣誠摯,心中卻暗自思量:王鐸此人,看似溫文爾雅,實則心機深沉,今日之事,日後如何,還需從長計議。

其餘士子、奴婢、驛卒等人,都散去不提。

燭光搖曳,王鐸的豪華驛舍內,映照出兩張略顯疲憊卻又不乏精明的臉龐。

“黃兄,你我一路同行,你對今年科舉可有何見解?”王鐸率先開口,話語間看似隨意,實則試探之意明顯。

黃巢微微一笑,心中早已有備而來:“科舉之事,乃國家選拔人才之要道,我等讀書之人,自當以才學論英雄。然則,世事複雜,非一紙試卷所能盡述。王兄才情出眾,定能金榜題名,小弟不才,隻願緊隨王兄步伐,共謀天下大計。”

言罷,他故意將話題引向更為寬泛的天地,意在試探王鐸對於時局的看法,以及是否有意拉攏勢力。

王鐸輕笑,眼中閃過一抹深意:“黃兄言之有理,科舉雖為仕途之門,但天下之事,還需有識之士共同謀劃。我觀黃兄氣度不凡,日後定非池中之物。”

夜色漸深,話題也從科舉漸漸轉到了朝堂之上,再至民間疾苦。

王鐸侃侃而談,言語間透露出對時局的深刻洞察與野心勃勃。

黃巢則時而點頭附和,時而提出獨到見解,兩人間的對話看似和諧,實則暗流湧動,各自心中都在盤算著對方的意圖與底牌。

黃巢坐在案前,手指輕輕摩挲著書卷,眉頭緊鎖,似是在思考著未來的路途。

王鐸則斜倚在一旁的軟榻上,手中把玩著一枚精致的玉佩,眼神空洞,似穿透了驛舍,望向遠方未知的命運。

“黃兄,”王鐸打破了沉默,聲音低沉而略帶沙啞,“此行長安,你我皆為博取功名,可曾想過何以為報?”

黃巢聞言,目光從書卷上收回,緩緩轉向王鐸,嘴角勾起一抹苦笑:“我所求者,唯我大唐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哈哈,我大唐,我大唐,哈哈哈!”王鐸幹笑數聲,將玉佩重重拍在案上,那清脆的聲響在靜謐的驛舍內回響,“黃兄胸懷大誌,令人敬佩。可你我皆知,這大唐太平盛世,豈是輕易可得?隻怕到時,你我皆成了這亂世中的一抹塵埃。”

黃巢默然,心中五味翻騰,卻隻能強壓下去,以更加堅定的語氣回應:“即便如此,也要有人去嚐試,去改變。否則,這亂世何時是個盡頭?”

夜色漸深,兩人的對話也漸漸轉為對過往的追憶與未來的憧憬,卻又總是被現實的殘酷打斷。

驛舍外,風聲呼嘯,似在訴說著這時代的無情與悲涼。

次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在這片被洗禮過的土地上時,王鐸已整裝待發。

他走到黃巢與曹憶織麵前,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柔與複雜。

“黃兄,曹兄,今日我們並駕同行。”王鐸的話語中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堅決,同時也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懇求。

黃巢點頭,望向曹憶織,隻見她眼中既有對未知的疑慮,也有對黃巢無聲的信賴。

她輕輕拉了拉黃巢的衣袖,仿佛在尋求一絲安慰。

“我們走吧。”黃巢簡短地說,將曹憶織扶上馬,隨即翻身上馬,緊貼其後。

而王鐸則照例踏在跪地的奴仆背上,一躍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