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聲音和文字,本是統一的簡體字和普通話,但在金幕之上,卻變成了各朝官方的字體和官話。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屈節辱命,即使活著,有什麼麵目歸漢!”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若能滅了突厥,這個造反的罪名我擔了!”

“過河!過河!過河!”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國事至此,陛下當以身殉國!”

“我為趙氏能做的事都做盡了,一君死,又立一君,又死。我之所以還沒死,就是想著等敵軍退卻,再另立趙氏以存祀。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吾與將士同受國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

“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老鄉,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麵,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我曾發誓,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中國的命運。中國人必須要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了爭議和質疑,但我認為這是對抗侵略的準備。手中沒劍和有劍不用不是一回事!”

一幕幕快速的在金幕上劃過,雖然曆朝曆代的王侯將相,販夫走卒不是很明白這些話語的意思。

但曆史不曾改變,總有人記得!

漢朝,漢武帝:“去病?那是你?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誰說的!好,好,好!”

南宋,嶽飛:“宗帥,宗帥,我們過河了,可是,可是......”

明朝,朱棣:“那是誰?於謙?為什麼要被處死,發生了什麼?”

崇禎:“盧象升!朕的愛將!是朕害了你!”

清朝,乾隆:“和珅,和珅,你看看那些是什麼?我大清天下無敵,這是怎麼回事?”

唐朝,李世民:“那些倭寇是怎麼回事?入侵華夏?立馬給朕把那幾個倭國的使者給朕攔下來!”

秦朝,秦始皇:“朕的大秦呢?為什麼朕隻看到了一個蒙恬,其他都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