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適宜地選藥——消化係統疾病(三)(1 / 3)

止吐藥在選用上有區別嗎?

有,對不同原因引起的嘔吐,宜選用作用於不同環節而發揮鎮吐作用的藥物。

妊娠嘔吐:可選服維生素B6,一次10~20mg,一日3次。使用維生素B6有兩個目的:一是妊娠和哺乳期婦女的需求量增加,二是可緩解周圍神經炎和嘔吐症狀。

暈動性或內耳眩暈性嘔吐:可選用抗過敏藥,如苯海拉明、異丙嗪(非那根)、茶苯海明(乘暈寧)或東莨菪堿(使保定)貼劑,成人一次1貼,兒童一次3/4貼,10歲以下一次1/2貼。一般在旅行前5~6小時貼於耳後乳突皮膚上。

用於恐高症或海空作業時嘔吐:服用甲氧氯普胺(胃複安),一次5~10mg,餐前0.5小時服。

胃動力低下或消化不良所致的嘔吐:選用促進胃腸推進性蠕動藥,如甲氧氯普胺(胃複安)、多潘立酮(嗎丁啉)、西沙必利(普瑞博思)。

癌症化療後或手術引起的嘔吐:可選用昂丹司瓊(樞複寧、樞丹)、格拉司瓊(康泉)、托烷司瓊(嘔必停)。

患急性胃腸炎時怎麼辦?

腸胃炎是由飲食不當或吃入含菌及毒素或腐敗變質食物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一般有暴飲暴食或食用不潔變質的食物史。其起病急,會出現惡心、嘔吐、劇烈腹痛,腹瀉頻繁多為水樣便,並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黏液甚至血液等。

不同的人分別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及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腹瀉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甚至出現休克。

突發急性胃腸炎時宜首選抗菌藥,可服用呋喃唑酮(痢特靈)、鹽酸小檗堿(黃連素)、諾氟沙星(氟呱酸)或左氧氟沙星(利複星)等。對腹痛劇烈者,針刺足三裏、內關、中脘、天樞,高熱加曲池;吐瀉頻繁者可服用阿托品、顛茄、洛呱丁胺(易蒙停、羅寶邁);脫水明顯時,可口服補液鹽粉,嚴重時去醫院靜滴0.9%氯化鈉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伴有酸中毒時應給予5%碳酸氫鈉液。同時要臥床休息,多飲水或果汁,飲食宜清淡,吐瀉嚴重者宜暫時禁食。

大便帶血可能會得什麼病?

由肛門排出血液或大便帶血稱為便血。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征,多由肛門、直腸或結腸病引起;但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在腸內停留時間極短也可便血。

便血顏色:由肛門、直腸或結腸出血,多為鮮血;小腸出血可呈棕黑色的柏油便,當出血量多,排出較快時則呈暗紅色。

便血量:排便後僅有滴血或染於紙巾上多見於肛裂、肛瘺、內痔、直腸息肉等;少量便血多源於直腸、乙狀結腸或降結腸疾病,如內痔、潰瘍、息肉或癌,也可見於腸套疊;中等量便血多見於腸係膜及門靜脈血栓形成;大量便血應考慮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壞死性腸炎、腸傷寒、結核、回腸遠端憩室潰瘍。

便血形式:糞便幹燥、血附於糞便表麵,或排便後滴血,見於內痔、直腸息肉、肛裂;血與糞便混雜並伴有黏液者,應注意慢性結腸炎、結腸結核等;腸套疊時排出黏液血便,僅含血與黏液,而不含糞便。

伴隨症狀:①便血伴劇烈腹痛見於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腸係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缺血性結腸炎、腸套疊等;②便血伴有腹部腫塊可見於結腸癌、腸套疊等。

膽結石是怎樣形成的?

正常人每天分泌500~1200ml的膽汁,分泌量隨肝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膽汁蓄積於膽囊中,由膽囊吸收其中的水分而濃縮到最初容積的1/10。膽汁幫助消化脂肪食物和吸收維生素A、維生素D或維生素E。

膽汁中的成分有膽紅素、膽汁酸、膽鹽、膽固醇、卵磷脂以及無機鹽。膽汁排入小腸後,使脂肪乳化成微粒,促進脂肪酸的吸收和消化。當膽汁酸、膽鹽、膽固醇、卵磷脂等發揮了消化作用後,大部分被門靜脈回吸,又返回肝髒再次被利用,這一現象被稱作“肝腸循環”。

膽汁酸在溶解膽汁中的膽固醇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其分泌過少或膽固醇分泌和合成過多,加之運動不足,膽固醇會在膽囊裏沉澱下來,形成膽固醇結石。

另外,某些因素可引起人體內膽汁淤積,也使膽固醇沉澱形成核狀,進而結晶,不斷聚積而形成結石。

如何判斷膽囊疾病?

膽囊疾病多反複發作,在發作前常有食用油膩食物(魚肉、油炸食品)的經曆。

急性膽囊炎:上腹或右季肋有持續性鈍痛、常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的時間一般不超過4小時;並伴發熱、惡心或嘔吐。並發膽管炎時可出現黃疸、寒戰和高熱;右上、中腹膽囊區有壓痛、反跳痛、肌緊張,有時可摸到腫大的膽囊,左手拇指置於膽囊處,隨即讓患者深吸氣時,則突感劇痛而停止吸氣。

慢性膽囊炎:常有厭食油膩、消化不良、胃部飽脹和噯氣等症狀。除右上腹有輕壓痛外,無其他發現。當膽囊管阻塞時,偶可摸到腫大的膽囊。

膽石症:陣發性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惡心、嘔吐,嘔吐後感覺舒服;膽總管結石急性發作期常並發感染,出現寒戰、高熱與黃疸。如到醫院進行血象檢查,在急性感染期,可見血白細胞增多。超聲檢查可顯像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的特征,結石直徑在3毫米以上則出現結石趨聲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