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適宜地選藥——骨與軟組織疾病(二)(1 / 3)

骨關節炎由哪些因素誘發?

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肥大性關節炎或老年性關節炎,是人到中年後發生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的慢性關節病。

骨關節炎病因迄今不明,可能是力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及酶反饋環等複雜係統互相作用的結果。當其中一種或多種出現異常時,病變即隨之發生。

很多機製都能誘發細胞與組織的異常,其中包括先天性關節畸形、遺傳缺陷(全身骨關節炎)、感染、代謝性、內分泌和神經性疾患,改變透明軟骨正常結構與功能的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痛風、軟骨鈣質沉著),對透明軟骨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慢性損傷(骨折),關節長期過勞(如某些職業如鑄造、建材、采煤、駕車等)。

骨關節炎多發生在哪些部位?

骨關節炎好發於髖、膝、肩、手、指、腕、踝、頸、腰椎等關節,病程進展緩慢,初始並非炎症性的,發病隱匿而漸加重,常累及1個或幾個關節。早期表現為關節酸痛,活動漸受限,症狀時輕時重,休息時可減輕,勞累後加重,後期常有畸形,一般無強直。

疼痛為最早期症狀,通常於活動後加重,晨起關節僵硬不便活動,持續15~30分鍾隨鍛煉而改善。當病情繼續發展時,關節活動減弱,發生屈曲攣縮,有壓痛及關節壓軋音或摩擦感。由於軟骨、韌帶、肌腱、關節囊的增生,引起關節腫大、慢性滑膜增生和滑膜炎。

晚期表現為觸診時有壓縮及被動活動時疼痛,肌肉痙攣與攣縮又加重疼痛。骨贅或遊離體有時卡住可致關節機械性阻滯。

治療骨關節炎有哪幾種特效藥?

透明質酸鈉(阿爾治、海爾根、施沛特):為關節腔滑液和軟骨基質的成分,在關節中起到潤滑作用,減少組織間的摩擦,關節腔內注入後可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症反應,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常於關節內注射,一次25mg,一周1次,連續5周。

硫酸氨基葡萄糖(維骨力、維古力、葡力):為構成關節軟骨基質中聚氨基葡萄糖(GS)和蛋白多糖的最重要的單糖,正常人可通過葡萄糖的氨基化來合成GS,但在骨關節炎者的軟骨細胞內GS合成受阻或不足,導致軟骨基質軟化並失去彈性,軟骨表麵腔隙增多使骨骼磨損及破壞。

氨基葡萄糖可阻斷骨關節炎的發病機製,促使軟骨細胞合成具有正常結構的蛋白多糖,並抑製損傷組織和軟骨的酶(膠原酶、磷脂酶A2)的產生,減少軟骨細胞的損壞,改善關節活動,緩解關節疼痛,延緩骨關節炎症病程。

口服一次250~500mg,一日3次,就餐時服用最佳,連續4~12周,每年可重複2~3次,重複治療應間隔1~2個月。

非甾體抗炎藥:可抑製環氧酶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對抗炎症反應,緩解關節水腫和疼痛。可選布洛芬一次 200~400mg,一日3次;或氨糖美鋅一次200mg,一日3次;尼美舒利(怡美力)一次100mg,一日2次,連續4~6周。

急性腰扭傷後怎麼辦?

急性扭傷多見於體力勞動者、運動員和偶爾參加體力勞動的人,以男性青壯年高發。其病因甚多,如彎腰搬取重物、突然失足踏空、腰部急劇旋轉及咳嗽、打噴嚏、穿衣不當、坐臥不慎等,都可成為致傷原因。

扭傷後即感腰部劇烈疼痛,伴有腰斷裂感,重者不能活動,個別人當時的症狀不重,但次日晨起後活動、咳嗽、噴嚏,甚至大笑都可使疼痛加重。病人活動及翻身困難,下肢不敢伸屈,行動艱難,表情痛苦,步態緩慢,往往用一手或雙手撐腰以加保護,腰部肌肉痙攣,腰椎多向患側傾斜。

休息是最基本且有效的治療,在木板床上加10厘米厚的棉墊,自由體位,以不痛或疼痛減輕為宜,臥床一般應堅持3~7日,保證損傷組織的充分修複。

腰扭傷24小時後可行腰部熱敷,對疼痛嚴重者可服布桂嗪(強痛定)一次60mg,或呱替啶(度冷丁)一次100mg,或曲馬朵100mg,一般連續不超過3次。輕者可選阿司匹林一次0.5~1g,或對乙酰氨基酚一次500mg,一日3次。